在城墙脚下,戏楼前的喧嚣与戏曲的悠扬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在这热闹之中,一抹不同寻常的温情悄然上演。皇上身着龙袍,威严中带着几分随性,他轻轻一跃,便登上了城门之上,目光温柔地锁定了正被宾客环绕的赵祺儿。
赵祺儿,身着凤袍,头戴珠冠,端庄中不失温婉,正与几位贵女和官夫人交谈,偶尔传来的笑声如同春日里清脆的铃铛,悦耳动听。感受到赵成宇的目光,她不由自主地脸颊微红,低下了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甜蜜与羞涩。
赵成宇见状,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大步流星地走向赵祺儿,毫不在意周围人的目光。他伸出手,轻轻拉住了赵祺儿的手腕,将她带到自己身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怎么的?你是皇后了,我就不能拉着你说话了?”
赵祺儿闻言,脸颊更是红得如同熟透的苹果,她轻轻挣了挣,却没能挣开赵成宇的手,只好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皇上,这是在外面,多有不便。”
赵成宇却是不以为意,反而更加紧了几分力道,将赵祺儿的肩膀揽入怀中,眼中满是宠溺:“一国之力,不就体现在帝后合心吗?如今,你是那个对我最一心一意的人,岂不是说明我国国力强盛?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你更大胆些才对。在这大夏,有哪个女人还能高过你去?”
这番话,不仅让赵祺儿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让周围的贵女和官夫人们投来了羡慕的目光。她们窃窃私语,眼中闪烁着对皇后娘娘与皇上深厚感情的羡慕与向往。
“皇后娘娘真是好福气,皇上如此宠爱,真是让人羡慕不已。”一位贵女轻声对身旁的官夫人说道。
“是啊,帝后情深,乃是国家之幸。咱们这些做臣子的,也跟着沾光呢。”官夫人点头附和,眼中满是感慨。
赵祺儿听着这些议论,心中虽感温暖,却也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高凌燕——那个曾经与她一同入宫,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皇上青睐的女子。她的心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但很快便被赵成宇的温柔所淹没。她知道,这些话不能说出口,以免扰了皇上的兴致,更不愿在这美好的时刻,让任何阴影笼罩在他们之间。
于是,她轻轻依偎在赵成宇的怀中,任由那份属于他们的幸福与甜蜜,在春风中缓缓流淌。
那个曾经与她共赏春花秋月、许下白头之誓的男人,在前阵子突然性情大变之后:整顿朝堂,他雷厉风行,肃清贪腐,让朝纲焕然一新;革新体制,他锐意进取,推动国家机器高效运转;教辅太子,他更是倾注心血,誓要将皇位传承于一位英明之君。而最让人瞩目的,莫过于他力排众议,扶持女官,乃至提出女帝之议,这在古代社会中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举。
赵祺儿作为这一切变革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她被册封为皇后,母仪天下,享受着无上的尊荣与荣耀。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她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迷茫。皇上自那日起,便再也没有碰过自己,也没有临幸过任何一位妃嫔,这份“清心寡欲”让她不禁怀疑,自己成为皇后,究竟是因为皇上对自己深深的爱意,还是仅仅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这几日在准备自己的封后大典之时,赵祺儿总会想起自己与皇上初识的日子,那时他还是个温文尔雅的皇子,而自己只是赵王府中一个不起眼的陪房丫鬟。谁知道赵郢擎这样的先皇的远房亲戚会被流放,只有自己留在他身边,两人如同普通的民间的夫妻一般度过了流放和边疆的日子。然而,时过境迁,皇上的身份变了,他的心似乎也变了,那份纯粹的情感似乎被无尽的国事所掩盖。
刚才在城门上的那一幕,皇上那番深情的话语,如同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短暂地照亮了赵祺儿的心房。但她很快又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那些话,是皇上真心实意的表达,还是他作为帝王,为了稳定后宫、巩固自己形象而说的场面话?他们之间,是否还残留着当初那份纯真的情感,还是仅仅维持着一种相敬如宾的表面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