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敢打我,我告诉咱妈!”

刘卫东将脑袋从柴草垛里薅出来,扑愣着头发上的草叶子假意愤怒地道。

多像童年三姐揍自己时的无奈和愤怒啊,可小时候只有委屈和气愤,现在,却只有幸福和温暖。

“你敢?”

三姐站在这个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弟弟面前,一如儿时般耀武扬威地晃了晃拳头。

“我肯定告诉咱妈!”

刘卫东忿忿地瞪了她一眼,转身就走。

“削死你!”

三姐抱着肩膀走在后面,跟押犯人似的押着他往回走。

不过,走着走着三姐就发现不对劲了,“哎,你这是上哪去?”

“你管我?”

刘卫东假意抗拒,心里却在笑,自己可真他玛幼稚,六七十岁的心理年纪了,整得还跟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子似的。

但,他就是想回忆一下,多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和温馨。

因为这是少年时代常有的场景。

那时候,他还小,风吹树叶摇啊摇。

可后来,长大了,他把儿时弄丢啦!

边想着,边加快了脚步,他在岔路口又拐了个弯儿,抬眼望过去,前面出现了一座大瓦房。

虽然后世看起来,瓦房都成古董了。

但现在这瓦房在村子里那绝对是顶级建筑的存在。

不过,这瓦房可不是老百姓的,而是公家的。

因为,旁边一侧的大牌子上写着几个大字,“红旗村供销社”。

屋檐下面的宽阔门头上还用水泥浇铸了一个五角星,下面是“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

那是村里的供销社。

但刘卫东知道,现在可不是村村都有供销社的,唯有那些足够大、人口足够多、并且还能覆盖周边四五里范围的村子才有供销社。

红旗村很大,两千多口人,周围还有几个小村子需要辐射覆盖,所以这里有了方圆五里之内唯一的一家供销社。

已经是傍晚了,供销社马上就要关门,刘卫东来得正好。

一进门,对面就是一幅标语,上面写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可那时候国民经济刚刚进入调整期,改开也才开始,说是保障供给,其实供给根本不足!

供销社里面是青砖地面,踩上去有一种很厚重踏实的感觉。

一个将近四十岁的中年男子在那里点货呢,那是供销社里的销售员,叫孙万江。

这年头,村里供销社的售货员都是吃皇粮的正式职工,一个月可拿着二十四块钱的工资呢。

民间流传的一句老话叫,“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售货员”,说的就是社会上很吃香的四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