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一念之差

时光流转,不觉慕容复在家呆了一年多。

一双儿女,慕容宁与慕容晏再过几天就满周岁了,按照姑苏一带的习俗,两个孩子的满月酒要邀请各方亲友齐聚一堂,并为孩子举行抓周之礼。

所谓“抓周之礼”,说来也是简单,就是在孩子满周岁的时候,将一众各式各样的物品放在孩子面前,任孩子抓取,一般来说,这些物件从笔墨纸砚到刀枪剑戟脂粉钗裙无所不包,人们认为孩子挑中的东西预示着孩子未来人生的走向,一般还有专门的人说些吉利话,比如说小孩子抓到了一支笔,就会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中状元。”,要是孩子抓到了一把刀,就说“这孩子将来一定当将军。”,如是种种,其实莫说一岁的小孩子,就是大人也少有能够知道自己将来一定会有何成就的,无非借此机会亲友聚一聚,讨个口彩,图个吉利罢了。

这几年,慕容复在江湖上跑来跑去,功力大进的同时,隐隐约约已经有了统领群雄,执武林牛耳的态势,慕容家的帖子一撒出去,江湖上略有名声的几乎人人都以能来燕子坞讨一杯水酒喝为荣。几日下来,姑苏城内大大小小的客栈纷纷涨价,依然供不应求。

人群中,一名神色粗豪的汉子敞开胸怀,露出结实的胸口,一边大口饮酒一边大声吹嘘:“不是我祁六吹嘘。若论刀法,现如今江南这地界,我祁六当称得上第三。”

听众围了一圈,听得这汉子如此吹嘘,大声地嘘了起来:“得了吧,祁老六。你那一手刀法放在淮南一带或许还能算有两手,出了淮河便算不得什么。放着江南慕容公子当面,还敢妄称江南第三?”

祁六大笑道:“慕容家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名头,江湖上谁不晓得?尤其是这一代慕容家的家主慕容复公子更是出类拔萃,听道上的朋友传言,其武功怕是已经超越了当年的慕容龙城公。更兼仁义无双,与人动手,向来只是点到为止,从不伤人。并且与人交手之后往往指点对方武学路数,与其动手之人虽说大败亏输,不堪一合,却总是受益匪浅,只道与慕容公子交手一次,胜过苦修十年。我若有幸能与慕容公子交手一次,就敢自称江南第二了!”

人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

另有一名白面书生模样的人摸着下巴的几撇山羊胡,摇头晃脑地说道:“谁说不是呢?这武林中的各家各派,哪个不是敝帚自珍?别说不同门派了,就是同一门派师兄弟之间,师徒之间有时候都要藏一手。往往一门一派的功夫过个几代人就传得不全了。慕容公子大仁大义,不但指点精要,毫无保留,往往还将家藏秘籍赠与来人,这一手布武天下的胸怀,当世何人能够企及?”

“说一千,道一万,终究是人家自身功力通玄,博采百家,信手拈来,自有开阔胸襟。不像某些门派,明明靠的是吸纳别家武学起的家,却大言炎炎地自吹自擂什么,天下武功都出自自家。仗着自己势力大,门槛都快修到天上去了,可笑啊,可笑。”

众人哈哈大笑,均知白面书生是在贬低少林派,却都不点破。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江湖上开始多了许多对于少林而言十分不利的流言蜚语,最初是谁传出来的已经无从考究了。有说当今少林方丈玄慈当年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继承方丈之位的。有说少林七十二绝技徒有虚名的。而更耸人听闻的还有说少林方丈玄慈年轻的时候与一农家女子苟合生下一名私生子,之后为了遮掩行径将孩子偷走的。

这些东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没什么人有心思去辨别真伪。但是如此劲爆的话题对于这些江湖人士来说,就像鱼腥味之于苍蝇一般吸引人。少林一开始试图找出谣言的源头,后来实在是太多,只得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远离人群的一桌,坐着几个年纪不一的客商打扮的人,虽然已经是三月份,江南已经并不算冷,这几个人还是带着毡帽,将头部包裹的严严实实地。

其中一名虬髯满面的青衣客商听了众人放肆的嘲笑声,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他旁边一名灰色袍服的老者一把抓住他的腕子,往下一拉,低声呵斥道:“慧禅,坐下!”

虬髯客商被老者这么一呵斥,加上那扣住自己手腕的大手坚强如铁钩,挣脱不得,只得怒气冲冲地坐下,低声道:“方丈大师,慕容复也太过分了。不但诋毁方丈大师清名,也诋毁了我们少林寺几百年的声誉!”

灰袍老者低声叹了一口气,语气中带了一丝衰颓之意:“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些人要说,且由得他自己去吧。”

此人正是当今少林方丈玄慈和他的亲传大弟子慧禅。

慧禅道:“无论如何,这次一定要找慕容复那厮讨一个说法,不能任由他如此胡说八道。说来,玄悲师叔圆寂和这厮脱不了干系。这回又行此下作手段。”

玄慈心中低叹: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因为他自己心里有鬼。

他很清楚,慕容复此举用意何在,就是逼着少林忍无可忍,下场和燕子坞放对。

然而他也很清楚,现在的少林,早已奈何不得如今的慕容复,莫说慕容复的武功早已脱胎换骨,就是他如今手底下的势力,也不是如今的少林所能够抗衡的了。

他现在怀疑,慕容博和慕容复这对父子是不是私底下已经联手了,合父子二人之力来胁迫少林,将少林捆到他们慕容家的战车上。

若是他心中坦荡,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是对方是真的抓到了自己的把柄。因此他这次亲自来姑苏,一来是为了探探对方的口风,二来,迫不得已,为了少林,他决定私底下服个软。

玄慈心中不禁一声哀叹:一念之差,唉,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