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堂课是把这一期的课程做一个研讨跟复习。这次研讨的内容,包括<化城喻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这是迹门的三品,以及迹门流通的五品,就是<法师品><见宝塔品><提婆达多品><劝持品>跟<安乐行品>,总共八品。
这八品当中的研讨题目,主要来自于现场的听众,也来自于我们网络班跟我们同步学习的听众,大概有一千多位。我们把这所有的题目汇集起来以后,根据两项原则:第一个,相应性,就是你那个题目跟我们上课的主题是相应的;第二个,普遍性,这个问题是大家普遍都需要知道的。所以个别性的问题我们就删掉了。我们等于是汇集了四个主题。
我们这次的课程虽然有八品,其实它核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就是“会权入实”,就是我们怎么把权法的事修跟理观的智慧对接起来,所以这次讨论有四个主题:第一个,有关理观;第二个,有关事修;第三个,有关理观跟事修的交互作用;第四个,有关净土。这四个主题你把它弄清楚了,你对这一期的课程,整个《法华经》的迹门——开权显实,就有一点概念了。
第一个主题,有关理观
我们看第一个主题,是有关《妙法莲华经》与一佛乘法门的理观智慧,有三个小题。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题。
【学员提问】师父曾讲过,初地之前,对于因缘所生法我们是要远离的,也强调《法华经》核心是会权入实,要用摩尼宝珠与外在因缘贸易所需,这就意味着又不能完全舍弃因缘;又则,作为仅仅还是资粮位的我们,离初地尚远,离相很难,着相乃常态,请师父慈示,那我们怎么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师父答疑】这个题目是问理观。其实理观的智慧是离不开因缘法的,你一定要面对因缘的挑战,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句话,“百花”指的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元化的,有玫瑰花,有牡丹花,各种花。那么我们怎么样在因缘当中走过因缘所生法,到临终的时候能够“片叶不沾身”?
如果是法身菩萨,他的理观是非常坚定的,他的心是安住真如本性,破无明,证法身,他的确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的。法身菩萨的每一期的生命,他来的时候是清净本然,走的时候也是清净本然,这中间对他来说完全无住。
那凡夫呢?凡夫我们这一期生命,从小到大,走到临终的时候,如果完全都没有修学,那一定是沾满身。你看每一个临命终的人都是怎么样?心有千千结。来的时候带着业力而来,走的时候带着业力跟妄想这两个东西去投胎。所以生死凡夫他是沾满身。
如果一个凡位的菩萨,就是我们开始修理观了,那么我们这一期走过来会怎么样?答案是:有些会沾身,有些不会沾身。我们资粮位的菩萨理观薄弱,虽然有理观,但薄弱。你遇到了人事因缘,如果跟你的业缘比较轻,比方说你去超市买东西,你看到很多的人跟你在那边排队,这些影像也落入到你的心中,但是你回去以后就忘掉了,它不会沾身的,就是有些影像在你心中会轻轻地走过去。但是,你的六亲眷属的影像一定会沾身的。
所以,凡位的菩萨,“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不成立的。我们在<安乐行品>里面讲到身安乐、口安乐,有些人你要避免接触,就是理观你不能够去否定事修的。比方说做官的、从事淫业的、从事杀生的、邪知邪见的外道、二乘人,你都要远离的。你不能够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要无差别地面对一切众生。你别忘了,你是资粮位的菩萨。
我们看,在<劝持品>的时候,佛陀对于法身菩萨,他什么规矩都没有。他只告诉你,你就看我的面子,看在佛的面子上,安忍,就可以了,他这个就过关了。到了<安乐行品>那规矩就多了。你的身业,哪些因缘是不能碰的;口业,什么话是不能说的;你意业,什么念头是不能动的。就是有些花丛你可以走过去,有些花丛你是不能走的,就是你走不过去的。所以我们临命终,为什么印光大师说到晚年要收心?如果你是圣位的菩萨,你有什么好收的呢?你收什么心呢?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
所以诸位!就是说,不是说学完《法华经》,知道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然后你就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理论上是没有错,但事实上,因缘上你过不了关的。所以,对于人生要怎么过,我们要选择。我的理观的所缘境只能够面对什么?就是不可避免的因缘,不可避免的。就是,我学了理观,我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那我这个摩尼宝珠到底要来面对谁?要面对的是你无可选择的。比方说你的子女,你没办法选择;你的家人,你的六亲眷属,因缘跟你特别深的,这个业力,你该还的就是要还。这个时候,你只能用“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把它的势力降到最低。所以理观是怎么样?是面对于你不可逃避的因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净土宗就是,该收心还是收心,但是有些因缘你收不了,你不能够否定因缘果报。你欠人家的,他一天到晚刺激你,你只能承受的。那你只能够说,我面对这个因缘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可以的。
所以你要知道,理跟事要清楚。事,要拣别,有些因缘你不能碰,你过不去的。你把佛陀规定的这些因缘删掉以后,其他因缘你只能硬着头皮认命了。但是基本上就是,你不跟它互动,这个花对你的影响就降到最低。这个就是所谓的凡位菩萨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这个概念。所以你要知道,我们理观面对的所缘境是不可避免的因缘。
就是说,你要有一些事修的方便。比方说菩萨戒,为什么你要看菩萨戒?说,我怎么知道哪些因缘要避免?是的,你不知道,所以你要看佛陀怎么说。有些因缘要离开的,有些因缘你不能碰的。这一些事修的防护作用,我们该有的身口意的防护,都是要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够说,我尽心尽力地去做,“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所以,凡夫是有条件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看第二题,这也是理观的。
【学员提问】请师父慈示,在法华会上龙女转身成佛,龙女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能否请师父再解释一下刹那无生的道理。
【师父答疑】“刹那无生”这四个字,是指我们一念的心跟清净心接触的那一个刹那,叫做刹那无生。所以无生指的是清净心。因为清净心没有生灭相,它离一切的生灭相,所以它是无生。其实无生就是无灭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跟真如的相应是刹那的、是瞬间的、是圆顿止观、是当下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你看我们事修,比方说你修布施,布施是当下成就的吗?当然不是。你可能今天布施一点,明天布施一点,你布施了一辈子才有福报出现,布施它是点点滴滴。所有的事修都要渐修的,持戒也是这样。你今天持戒,明天持戒,要经过三年小成,五年中成,十年大成。所有的事修都没有所谓的“刹那”这两个字。凡是刹那一定是理观,就是所谓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
诸位!我现在考你一个问题:你们听了师父这么多课,为什么理观是顿悟的、是顿入的?就是蕅益大师说的顿入不思议境。为什么?给你们想三十秒。这个很重要,这对你临命终很重要。为什么事修不能讲我刹那去修布施、刹那去持戒?不可以。持戒只能够累积性的,我一辈子去修布施,一辈子修持戒。只有理观叫刹那。想到了?因为理观的真如是你本具的,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你不用去修它。你只要怎么样?你知道觉悟就好了:哦,原来我一念打妄想的心的本质,是清净心!
在整个佛陀的教法当中,有资格称为“刹那”这两个字的,就刹那相应的,只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真如,一个是净土宗。净土宗临终的感应道交也是刹那,“一刹那中离五浊”,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功德也不是你修的,也是本具的。它是本具的,也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我们只是“转他成自”,我们跟弥陀的功德以及现成的功德感应道交。所以,在佛教里面凡是谈到刹那的,就是这个东西已经成就了,就看你要不要跟它感应道交,看你要不要去接受它、承认它而已。
你看很多人,你看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过去业障深重,造了很多的罪业,临终的时候突然间当下安定下来,念佛往生。蕅益大师说,这种五逆十恶带业往生,都是过去生理观很强的,否则他做不到。你有本事你做做看。你造五逆十恶,你临命终是躁动不安的,那个业力会去压迫你的,你那时候内心的“弟子心不安”是非常严重的。虽然果报没有现前,那个花报就够你受了,那个罪业的花报。他造了五逆十恶,临终为什么就能够瞬间、突然间安定下来,不随妄转,提起佛号往生?这种人,蕅益大师说,百千万中难得一个。就这个人是过去生理观很强,今生是一时的糊涂犯了罪业,但是理观的智慧不会退失。
理观的本身,你观照的是你一念的真如本性,是清净心。它是摩尼宝珠。而你本来就有摩尼宝珠,只是你过去不知道。所以,你知道你有摩尼宝珠了,你心就安定下来了。你以为摩尼宝珠是你修来的?当然不是。
所以,诸位!凡是跟修德有关的,比如说,持戒,你本身有持戒吗?你当然没有持戒嘛。你内心是清净,哪有持戒?持戒是后来的庄严嘛。持戒要去修吗?要。布施要修吗?当然要修嘛。所以,事修是要靠外在的法门,托彼法门来庄严你的内心,这个是慢慢修的,修多少算多少。
但是理观,你是直观你的真如本性当下本来清净、本来具足。它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你过去把它忽略了。所以它叫刹那无生,它重点在刹那。能够称为刹那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真如法;一个是净土法门,他力门,果地教。因为这个都是现成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