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是把这两段作一个总结。佛陀为什么引用这两段呢?看第三段。
( 三)本经迹门流通,凡有五品。今品引过去“天授弘经,释尊得道”,现今“文殊说法,龙女成佛”,以此明证古今不易,先后联辉,显古今宏持本经之人,最为殊胜,以劝四众效法受持宏通。
本经的迹门流通总共有五品,法、宝、达、持、安五品。这一品是第三品。它一方面引用过去提婆达多弘经,释迦牟尼佛听闻《法华经》以后得道,一方面以佛世的时候,文殊菩萨到龙宫说法、龙女成佛,这两段的事例,来说明成佛的《法华》是怎么样?“古今不易。”
就是说,你学《法华经》的特点是怎么样?它没有所谓的正法、像法、末法时代,跟你在什么时代学习是没有关系的。因为它是你自己内心的世界,清净的心随时存在,什么时候回家那是你自个儿的事,跟佛陀在不在、世界乱不乱完全没有关系。
我们看《法华经》的特色。比方说你今天修六度,跟环境有关系,你很多因缘要具足,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如果说没有一个度化众生的因缘,你要强修六度也修不起来。修六度法就不是你说了算,你要跟众生互动,他要跟你有缘。你要度化他,他要跟你有缘。但是,你要内观真如,这跟所有人都没有关系了,就看你要不要,看你方法对不对。所以,这个《法华经》的内观真如,离相清净心的修学,跟古代、现代、末法、像法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所以用“前后联辉”,用古代的跟现代的一个时空来对照,来发明“古今弘持本经之人最为殊胜,以劝四众效法受持弘通”。
这个地方等于是用两段来引证,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修学,一个是龙女的修学。不过这两段还是有点不太一样。释迦牟尼佛这一段的因缘偏重事修,强调释迦牟尼佛的精进力。而龙女听完《法华经》以后转身成佛,偏重理观,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强调理观的相应。释迦牟尼佛这一段强调事修的精进,我们到了经文就很容易看清楚。
戊一、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 分三:己一、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己二、结会古今;己三、劝信生善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一品是<提婆达多品>,就是迹门流通的第三品,分成两科。第一科,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这第一段的因缘就是讲到,过去生提婆达多弘扬《法华经》,释迦牟尼佛听了《法华经》以后,在未来的修行当中终于成道。这一段里面有三小段。
己一、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 分二:庚一、长行;庚二、重颂
先看己一的“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这个“师”指的是提婆达多,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授教师;这个“弟”指的是释迦牟尼佛。这一段讲他们之间受持《法华经》的相貌。这当中分两段。
庚一、长行 分四:辛一、求法时节;辛二、正明求法;辛三、求得法师;辛四、受法奉行
先看庚一的“长行”。长行当中分成四段。
辛一、求法时节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 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这一段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他的一个求法的时间点跟它的过程。尔时,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告诉诸菩萨及天人众,他讲到自己过去的一段因缘,说,我于过去无量劫中。那么这个时间点并没有明显说出来,但是应该是非常长,肯定是长过大通智胜佛。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大通智胜佛的时候做十六王子,他已经是法身菩萨了,但是这个时候他还不是法身菩萨,他还是一个内凡位。在这么长远的时间当中,当初为了求《法华经》,希望能够找到一佛乘的妙法,内心“无有懈倦”。
在多生多劫当中,“常作国王”,行菩萨道到后半段的时候福德力都很大。做国王的时候他并没有去享受五欲的快乐,反而是怎么样?“发愿求于无上菩提”,而“心不退转”。
这个菩提心已经到了不退转,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这个地方就说出了他当时的一个因地的阶位。
我们凡夫要转凡成圣,第一个阶位叫做见道位。小乘见道位是什么?初果。大乘见道位是初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凡成圣。
在见道位之前叫做凡位。凡位又分成两类:一个叫外凡,一个叫内凡。
外凡就是什么意思呢?心游理外。像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明知道内心本来清净,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并没有在理性上安住,而是向外攀缘。那么心游理外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理观薄弱。虽然明白道理,但是观行力、调伏力薄弱。所以,外凡位所做的事情,他们发菩提心以后只能做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因为他理观薄弱,所以他这个时候的菩提心是很容易退转的,遇到逆缘就很容易退转,因为他的事修多、理观弱。外凡,叫外凡资粮位。
小主,
等到你修到了内凡的加行位,那就不一样了。你进入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你的理观转强,调伏力也增加。这个时候你内心是怎么样呢?心游理内。你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真如理性里面活动,安住了。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菩提心不退转了,内凡位了。到了内凡位的时候,基本上,这个菩萨他会怎么样?他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他已经进入三贤位了——十住、十行、十回向。特别是在十回向的尾端的时候,他一定要闭关进修了,因为他即将突破见道位最后一道的根本无明。所以,他这个时候要经过暖、顶、忍、世第一的四加行,这个时候他必须要专注地、精进地在法义上思惟了。
而释迦牟尼佛当初的这段因缘就是进入了内凡位了,四加行位了,所以他对于世间的因缘开始放下,而追求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首先我们必须把他当时的阶位弄清楚。
辛二、正明求法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前面是说明释迦牟尼佛求法的时间点跟他的阶位,这以下就正式说明他求法的情况。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满足六度功德的圆满,他怎么做呢?“勤行布施,心无吝惜。”六度之首,它的开始就是布施波罗蜜。那么他当时做一个国王的时候是怎么布施呢?我们看。“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象马就是当时的交通工具,还有七宝,还有国城,土地城邑,乃至于他的眷属,妻子、奴婢、仆从,这个是外财的布施。甚至于内财的布施,佛陀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不惜身命。
一个菩萨能够做到内财的布施,那就不是资粮位能够做得到的了。所以在菩萨戒里面佛陀警告凡位的菩萨,不能燃身供佛,不可以的。《梵网经》是通凡通圣的,是凡圣共修的,不像瑜伽菩萨戒。瑜伽菩萨戒只是针对凡夫。《梵网经》里面有很多是圣人的境界,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燃身供佛,这都是加行位菩萨以上乃至于法身菩萨的境界。尤其是到了内凡位,他更精进。到了内凡位的时候,他的内心“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当时的人民寿命无量,所以这个福德很大。释迦牟尼佛为了追求一佛乘的妙法,捐舍国位,把这个国政委托太子,然后就“击鼓宣令,四方求法”。他怎么说呢?有谁能够为我宣说大乘的微妙法门,吾当终身供给走使,做他的侍者。
释迦牟尼佛的因地,诸位!你要是经论慢慢看多了就会知道,在十方诸佛的因地里面,他的特色叫做勇猛精进,他特别精进勇猛。当然,勇猛精进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表现在布施,有的表现在持戒,有的表现在忍辱。释迦牟尼佛的精进特别表现在求法,这个很重要。因为整个转凡成圣,尤其是在资粮、加行到见道的时候,他突破无明妄想就靠智慧!所以他的精进表现在求法,这个是正确的,他为了求得这个一佛乘的妙法而精进。
辛三、求得法师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 宣说。
就在释迦牟尼佛四方求法的时候,当时在山中有一个修行人,就来到山下,跟国王禀告说:我心中有大乘微妙法的传承,名《妙法莲华经》;你如果能够遵循我的教诲,当为宣说。
前面讲到释迦牟尼佛精进求法他的条件,他开出的条件是“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他提出这个条件。那么现在终于因缘成熟了,这也是怎么样?感应道交了。众生有感,菩萨有应,终于因缘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