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从《法华经》的思想就是,你要先建立实法。一开始,按照《法华经》的思想、按照蕅益大师的圆顿思想,未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证。如果把标准拉高一点,就是,你没有会归心性,你还在心外求法,你只能够做两件事: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还没有资格谈修行,因为你这个修行操作下去对你来说是有伤的。
你一开始学佛的时候,就要先建立一个真如的平台,回归到一念心性。所以,你没有对真如本性成就胜解之前,依法华的思想要把重点放这儿;等到你知道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你就可以把重点放在权法了。它是先实后权,叫做称性起修。所以,刚开始的重点要放在实法,实法建立以后你就要把重点放在权法上,对治、引导。
【学员提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事后稍微冷静一下之后才知道说,喔,刚才可能起情绪了。那这时候可能开始要操作一些佛法上面的,可能是要对治,可能是要诃责,或者是说可能是要观想。师父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建议,就是说,我遇到烦恼的冲击,那我是不是有些原则性?就是说我面对这个情绪起来的时候,应该是要怎么去操作实法?我们应该是要用权法来对治它,还是说我先观想一下实法,然后再操作权法?这个当中的细节是不是可以请师父再给我们一点原则性的开示?谢谢!
【师父开示】其实有时候烦恼的活动,也不完全是烦恼,如果只是烦恼那就简单了,其实某种程度有业力的牵扯。就是说,你看这么多人,某甲跟你讲一句话,你不会生气,是吧?但是同样一句话是某乙讲,你就很生气。有没有?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就是他跟你有业力。你知道吗?所以一般最怕就是说怎么样?内外和合,内外夹攻。就是说,只有外境刺激你,你跟他没有业力,这没事。就是只有外境,没有妄想,有境无心。有一种是有心无境,你起烦恼,但是他又不刺激你。最怕的是心境皆有。就是说,你跟他本来就有业力的牵扯,要么你欠他,要么他欠你。大概你会痛苦,基本上是你欠他多一点。业力的牵扯又加上妄想,人生就无解了,真的无解了。你知道吗?
就是说,我们最怕的烦恼就是,你跟他本身就有业力的牵扯,然后他又刺激你,然后又带动你的烦恼。当你内在的烦恼跟业力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一般的凡夫十个有十个跑不掉的。那这个时候你对治,因为你已经陷进去了,那你在对治的时候,就是你念佛,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但是你那个妄想业力不断地冲击你,效果就很有限。知道吗?也就是说,当你陷入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就是有心又有境,这是最麻烦的。因为来刺激你的人跟你有业力的牵扯,或者是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眷属。我跟你讲,诸位你想想看,会让你起烦恼的是陌生人还是你的亲人?你想想看。陌生人会让你起烦恼吗?不太会吧,对不对?他不小心碰到你,你顶多起一下子的烦恼。在你烦恼里面扮演主角的角色,一定是你的亲人,跟你有业力关系的。
所以,为什么我们不希望直接用权法?因为一牵涉到业力的时候你就很难使上力了。业力是无形的,但是那种力量一波又一波。所以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拉到真如。因为真如本性是风平浪静的,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说,你观想你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没有这个眷属,这个时候对你是最有利的。拉到真如,它可以把业力稀释掉,先把这个业力稀释掉,只剩下妄想就好对治了。这样懂吗?先把业力稀释。就是你从真如的角度,“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先把这个妄想中的业力稀释掉,剩下妄想,它就不是你对手了。这样懂吗?
就是说,会让你起大烦恼的一定是你非常亲的眷属,非常亲的,越亲的眷属会让你起越大的烦恼。这样你们听懂吗?我跟你讲,烦恼不可怕,但是这个妄想后面有业力,那就无解,人生就无解了。
但是你也不要觉得不公平,谁叫你上辈子欠他呢?是吧?所以众生是互相讨来讨去。《楞严经》说这个讨,它不会讨得刚好,它讨的超过,你知道吗?就是说,你欠他,他讨超过了,下辈子你又去讨,所以讨来讨去大家都别出去了!就这样子。
那你现在说,好,我业力到此为止了,那你就开始要化解业力了。就是不管你怎么样,我不跟你互动了!这个时候,把这种带有业力的烦恼拉到真如本性的法水来,先把业力释放,稀释掉,先把它洗掉。真如本性里面有业力吗?没有,对不对?“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你把这个思想多念几遍,把业力稀释掉以后,剩下妄想就好处理了,那就是一个生灭相。所以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妄想都拉到一念清净心来,先把业力释放掉。你如果站在业力的对立面跟它对着干,你一定失败。我们面对妄想没有问题,但是妄想后面有业力,你就无解了。你看多少做母亲的,你明明知道你儿子在骗你,你还是把钱掏给他。这很简单嘛!事后你非常起烦恼,但是下一次你还是把钱给他,就这样子。因为这背后有业力,业力就没有道理可说了,因为你欠他的。
小主,
也就是说,你今天不修真如,那你人生就很被动,你就等着业力来修理你了。说白了就是这样子,你就准备还债了。你要还不起,你就起烦恼了;那你起烦恼,你又不甘心,又造业。好,那就是辗转相续了,那这个人生就没完没了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要以真如本性做一个停损点?就是说,过去不管怎么样,你把所有的问题都拉到真如本性,先把业力释放,稀释掉,剩下妄想就好处理了,因为它是生灭变化的。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它很快就消失掉。
我们看最后一题,第四题。
【学员提问】如果我们随缘弘法时,因不识众生根机而推荐了《法华经》,导致众生对经典的误解,是否也要担负因果?
【师父答疑】因果是这样的,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但是我们不讲方便门,我们讲真实义好了。
按照佛法的真实义,因果的建立是“心作心是”,你的心造作业力,你的心变现果报,妙因妙果不离一心。所以宗喀巴大师解释布施度,他讲得很清楚,什么叫布施?他不约外境。不是说我今天送给十个人苹果,你送给一千个人苹果,你的布施比我强。它不是这样安立的,这种思想是很低阶的。布施约能布施的心,是约心安立的。你是一个贫穷人,你布施一个苹果,比有钱人布施一百个苹果来得大。它是约心安立的,这是第一个。我们首先知道什么叫诸法因缘生,是心为业主。这第一个。
你知道以心为主的时候,就是说,那就各造各的业了。你当初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发心是正确的,是善心,然后你做你的合理的判断;你面对的境,你当时也觉得说,这个人是可度的根机;心境和合,你的业就是善业了。就好像说,你护持一个孤儿院,每一个月寄三千块。这孤儿院里面后来出了一个杀人犯,你觉得你要负这个因果吗?你不必。你当初护持孤儿院的时候是一念善心,心境和合,从唯识的角度它已经形成一个种子了。至于众生,各造各的业,他未来是怎么样,不是你可以控制的。
当然佛陀讲,你要弘法观机,就是说你要判断一下。你要把《法华经》介绍给他,你要先判断这个人有没有可能会排斥。一般来说,《法华经》人天种性的人不会排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