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余诸天众 眷属百千万
恭敬合掌礼 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 若但赞佛乘
众生没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坠于三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于涅盘
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本身已经垂垂老矣、即将入灭,他回顾自己当初成佛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他有一段自己的回顾。我们看释迦牟尼佛是怎么回顾他当初成佛的情况。这个地方有四段:
第一个,说明佛陀的深入思惟。他说,“我始坐道场”,正当我三十岁在菩提树下一念相应成佛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马上度化众生。我做了两件事:观树、经行。我那个时候对菩提树心生感恩,因为有菩提树的遮蔽,让我能够一念相应成佛,我对树生感恩心。然后,我在树的边缘经行。经行干什么呢?在三七日当中思惟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因为这不是单方面的,首先,我面对的是什么根机?其次,我应该用什么法药?就思惟两件事:一个机,一个法。
我们来看看,佛陀首先思惟自己所得的法。“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我自己在菩提树下所证得的中道实相,那叫一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清净本然,具足无量的功德庄严,这是微妙最第一的。他先思惟自己所得之法。
然后看看我所面对的众生是怎么回事。先看他所度之机:“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佛陀当初成道的时候,在印度面对什么根机呢?是钝根的二乘人,声闻人居多。其实诸位,外道的种性跟二乘种性很接近,禅定跟涅盘很接近,很多人会把禅定当涅盘。因为禅定也是寂静,也是远离五欲,只是禅定的寂静是暂时的,它会破坏,因为它的烦恼是如石压草。涅盘的寂静是永恒的,它是有我空的智慧的加持,它是断烦恼。就差在这里。但是它们两个征兆很像。
佛陀当时的僧团有很高的比例都是从外道过来的。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都是大外道过来,外道种性跟声闻种性几乎是同一个种性。这种种性,你要他发菩提心、正念真如是相对困难。这种人要么追求五欲的快乐,要么追求三昧乐,“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就是说,我所得的法是中道实相,但是众生的根机,他们要的只是一个糖果,我今天证得是摩尼宝珠。这个地方的问题:落差太大。
所以佛陀怎么办呢?“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就现前。
《大智度论》在解释这段的意思时说:净居天劝太子出家,四天王献钵,帝释天安立成佛的法座,大梵天王请转法轮。这个是诸天护法的情况。这个时候诸天等于是成就了佛陀的成佛跟转法轮,就是“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在三七日以后,我就思惟,如果我今天直接把我所证得的“微妙最第一”的法来告诉众生,赞叹一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众生在那种身心极度痛苦的情况之下,他追求的是安稳,而我要给他圆满,这样子恐怕会有问题,他会破法不相信,而因为诽谤佛法的缘故堕三恶道。所以这种情况,“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盘。”如果是这样,弘法不能达到利生的效果,那我宁可当下就入涅盘。
这个地方,佛陀描述自己成佛以后的过程。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刚开始的心情,是要直接把自己的摩尼宝珠拿出来,有这么一点意思。就是佛陀是不悭贪的,是要拿出来。但是后来看到众生的根机,佛陀就放弃了直接说大乘的情况,知道不能说大乘。那怎么办呢?不能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那应该要做什么样的让步呢?我们看丑二的“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丑二、念同诸佛三乘随宜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作是思惟时 十方佛皆现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 得是无上法
随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为诸众生类 分别说三乘
少智乐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 但为教菩萨
舍利弗当知 我闻圣师子
深净微妙音 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 我出浊恶世
如诸佛所说 我亦随顺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罗奈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是名转法轮 便有涅盘音
及以阿罗汉 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 赞示涅盘法
生死苦永尽 我常如是说
这一段是佛陀对过去的一段回顾。佛陀成道以后,其实是想要直接说大乘的法门,但是无奈法大机小。众生这种外道种性,不能承受中道的实相,他们只希望追求比较偏空的涅盘。所以佛陀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一点犹豫。在这个犹豫当中,“寻念过去佛”,他马上就忆念,用这种宿命通回忆过去佛是怎么做的。“所行方便力。”原来他们都是先不能够直接说。这东西不能着急,要长线地去规划,先用方便力。所以,“我今所得道”,我今天得到中道实相,也应该要先慢慢地施设三乘的差别,三乘法门,这个方便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当释迦牟尼佛这样思惟的时候,十方诸佛现前,用清净柔软的音声来安慰赞叹释迦牟尼佛,表示认同释迦牟尼佛这个想法是对的。“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您是最殊胜圆满的导师,您证得了无上甚深微妙法,但是您应该随顺过去一切诸佛,跟诸佛一样,先把真实相隐盖起来而施设方便力,正如我等,也是这样子。我们也是把这个最微妙法先收起来,为众生先讲三乘的方便。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少智乐小法”。因为众生的智慧浅薄,他们只希望一个偏空的涅盘。他们一开始并不是要追求万德庄严,他们也很难相信自己就能够成就佛的功德庄严,因为他们胸量狭小。所以佛陀应该用三乘的方便,来分别说出三乘的果位。“虽然说三乘,但为教菩萨。”就是说,虽然你刚开始施设三乘,但是最后你还是可以收尾的,可以会归到一佛乘。这个就是佛陀最初随顺诸佛的方式。
再看佛陀正式施设方便。“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我听到十方诸佛这种清净微妙的音声来赞叹我的时候,我这个时候心生感激,“称南无诸佛”。我就归敬顺从,心中就生起这样的念想:我既然出现在五浊恶世,而不是一个清净的国土,正如诸佛所说的这种情况,我应该要随顺开示三乘法门。思惟如此以后,我就到了波罗奈,就到了鹿野苑。既然“诸法寂灭相”,即中道实相暂时不能言说,所以就以方便力为五比丘说四谛法门。
看最后的三宝的住世。因为我施设方便(这个就是我最初的初转四谛法门)、因为讲苦集灭道,众生就得到利益了,就有成就涅盘的阿罗汉出现,也就建立了佛法僧三宝。当初的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就是四谛法门,僧宝就是很多的常随众,千二百比丘的常随众。“从久远劫来”,其实你们诸位弟子,都是长时间经常地跟我学涅盘这个四谛法门,才能够使令今生断除生死。我过去如是教你们,现在也是如是教你们。
这段蕅益大师解释为什么要讲过去是如是呢?要破除两种疑惑:第一个,疑佛当初不能够鉴机,就是佛陀只是示现;第二个,怀疑弟子为什么很多人一生一世就证得涅盘。你看有的见到佛陀,佛陀就讲几句话,他证涅盘。其实这个都是过去生累积而来,很多都是示现的。“从久远劫来”,佛陀就为这些弟子们赞叹涅盘法。这个地方当然是佛陀的回顾。看这个意思,佛陀是先求有,再求圆满。先让他上路,先契机再契理。
我们看美国亚马逊电子商务的一个总裁,叫贝佐斯。有一天,美国的一个大学举行毕业典礼,他应邀为毕业生演讲。他上讲台的时候,讲他一件事情。
他说,我在十几岁的时候,经常利用暑假的时间到我祖父祖母的农场去打工,帮我祖父祖母修农业的机器,照顾牛,为牛打预防针等等,赚一点外快。
有一天,他的祖父祖母跟他三个人,要到一个农村参加一个俱乐部的聚会。这个距离蛮远的。所以一路上他祖父在前面开车,他跟他祖母两个就坐在后座。一路上两边都是稻野,就是山间的一条路。他祖母就在车上抽烟。贝佐斯很讨厌烟味,但是忍了。好不容易他祖母把这根烟抽完以后,贝佐斯就说了:祖母你知道吗?根据医学统计,你每吸一口烟,你的寿命就减少两分钟。根据我现在的心算——一个人吸一支烟大概吸几口,他就算。他说,一个人一天只要连续吸两分钟,几十年下来,他的寿命减少九年。他这么一讲的时候,他祖母就哭起来了,贝佐斯就吓着了。他本来想说,你应该赞叹我的智慧,对不对?结果他祖母一哭,他的祖父就让车在旁边停下来,把贝佐斯叫到外面去,很严肃地告诉贝佐斯一件事。他说:杰夫,总有一天你会知道,善良比聪明更困难、更重要。
贝佐斯把这件事情跟所有毕业生分享。他说,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以前的人生观觉得是智慧的人生观,我现在人生观改变了,把慈悲放进来。他说,真正的人生观不仅是智慧,你还要注意众生的感受、众生的需求。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读到哈佛、读到史丹佛就能够成就的,不是这样。如果你整个研究的过程没有把众生法界放进来,没有考虑众生的需求,你是一个学者,你不会成功的。所以他跟所有毕业生的鼓励就是说,所有成功的人士,除了智慧以外,他一定要把众生的需求放进来。
就像佛陀一样,佛陀得到了甚深微妙法,他没有马上强行把他的东西推出来,他是以大悲心故,“安隐众生故”,先施设方便。所以我们看得出来,贝佐斯的开示跟释迦牟尼佛的成长过程很接近。虽然贝佐斯的智慧是世间的智慧,是小慈悲、小智慧,但是本质都是一样。
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他大可以把中道实相讲出来,但是这样子有什么问题呢?三宝就很难建立了。但是如果他今天契理,又把契机放进来,把契机放在前面,就是先建立三宝的住世,所以这个时候“便有涅盘音”,还有“法僧差别名”。诸位!所以我们教化子女也是这样,善良比智慧更重要,因为你要给他一些成长过程。你老人家已经人生走了一大半了,很多事情你要慢慢引导他,就是先求契机再求契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当初的回顾。
子三、颂开显真实
舍利弗当知 我见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 皆来至佛所
曾从诸佛闻 方便所说法
我即作是念 如来所以出
为说佛慧故 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 钝根小智人
着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 于诸菩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