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第1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540 字 16天前

癸二、问进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前面的精进,是说一个初心菩萨,强调一种点点滴滴的定课。那么这个老参,他为了要突破,他有一些固定的加行。

又见菩萨,他在某一个时间必须要有一种加行。怎么回事呢?“未尝睡眠。”比方说般舟三昧,就是常行三昧,他九十天当中不坐不卧,在山林中经行,勤求佛道。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他不是修无益的苦行,他是为了要以这种功德来回向无上菩提。我们一般的精进,我们前面说过,必须在一种稳定的环境,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正常!但是偶尔在一年当中做一两次的精进,参加个佛三、佛七,做一个激发,做一个突破,这个是有必要的。这是说老参。

我们说,初学者需要的是安忍的力量,你要耐得住寂寞;老参他要有一种冲力,因为老参没有动力了,他要有一点冲力。有时候做一个冲劲,他会有所突破的。这个是精进。

癸三、问戒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具戒”,这个“具戒”不是出家的具足戒,蕅益大师说这个是圆满的菩萨戒法,它从一个初心自利自受用的戒变成一种他受用的戒。这个菩萨戒法的受持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威仪无缺。”对前面的十波罗夷的重罪要严格持守,就算有违犯,马上忏悔;第二个,对于其他的微细戒要“净如宝珠”,对其他的就护持如宝珠一样。为什么呢?“以求佛道。”

古德说,前面的持戒是舍国出家,是难舍能舍。对初学来说是强调舍,通过舍心来成就持戒。这个地方是戒度圆满,是难持能持,重点在持守。菩萨戒的确不好持,因为菩萨戒的所缘境可不是誓断一切恶,它还誓修一切善,还誓度一切众生。菩萨戒等于是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凡位菩萨。所以蕅益大师说:菩萨戒法,“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怎么办呢?它是这样的,我们持菩萨戒是两种心态:第一个是十重戒,这个是要严格持守的;其他的四十八轻戒,其实很多很多是做不到,特别是在誓度一切众生还有誓修一切善,这个很多做不到。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增上惭愧。增上惭愧就是说:我做不到,但是我尽心尽力去做,这第一个;第二个,我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菩萨戒的微细戒是论心不论境。

你看菩萨戒的很多戒法,尤其是很高标准的,佛陀说,如果一个菩萨已经尽力在做了,但是他的烦恼一直调整不过来,这个菩萨是不犯戒的。因为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你已经在改变当中了,这个是不犯的。所以“威仪无缺”是要严格持守;对于轻戒的话,它偏重在你的心态,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心尽力、决不放弃!

其实菩萨戒最怕的就是:我做不到。那就完蛋了!你讲出“我做不到”这句话,那比什么轻罪都还严重,因为菩萨戒最怕你画地自限。你应该说我慢慢做。因为,“我慢慢做”表示我在随顺,“我做不到”表示你放弃了。菩萨戒最可怕的就是你放弃努力,这最可怕了。如果你现在对哪一个戒法,你的心态是“我做不到”,那我要提醒你,可能这个菩萨戒你要重受,你的戒体已经有点问题了。这个菩萨戒的“净如宝珠”,就是说,我尽心尽力,我决不放弃,我做多少算多少。是这种概念。这个是菩萨戒的一种精神。

癸四、问忍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前面的忍辱偏重在个人的自修,这个地方的忍辱偏重在对外的弘化,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看,菩萨从一种自利转成利他的时候,他的所缘境不一样。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他有一种忍辱的功德。他是怎么回事呢?“增上慢人,恶骂捶打。”其实会对菩萨产生障碍的,一般还不是恶人,是“增上慢人”,就是说未得谓得,或者少得谓多得。这种人,他本身没有真实功德,但是他自认为有真实功德,就是特别我慢、自以为是的这些人。他本身没有什么真实实力,但是他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这种人在菩萨的弘化过程中,就很容易说三道四,“恶骂捶打”,以种种粗恶的言辞来谩骂菩萨,或者以种种的手段来捶打菩萨。那么菩萨应该怎么样?安忍不动。以这种安忍的功德来追求佛道。所以古德说,前面的忍辱偏重在自修的过程,在调伏内起、内在的妄想;这个地方的忍辱是对外弘化,逆缘不动。这个忍辱会更难,因为它来自外在的刺激。当然,这个很重要。

这个对外的弘化,我觉得有两个重点。这个忍辱是有一些基础的。

第一个,包容。我们一个菩萨要忍辱,你把标准要定出来。我们对自己的标准叫做高标准,就是“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风”。我们要用满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你对别人,千万不要期待别人让你满意。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人让你满意,你只要可以接受就好了。所以我们对别人是画底线,就是你不要踩到我底线就可以了。没有包容就谈不上忍辱。就是说,你如果把标准定得很高,你很难忍辱。很多弘化事业是要很多人合作的,你把标准定这么高,你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所以这个忍辱的前提就是,你要学习包容。面对自己,定一个高标准;面对别人,你只要把底线画出来。我做人处事有一定底线,你只要不踩我底线,我就可以接受了。这第一个,包容。

第二个,就是忏公师父说的:学吃亏。我们当然喜欢占便宜,我们希望付出少而收获多,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其实,这对自己是一个不利的思想。我们要让自己觉得说,我付出的多,但是我受益少。你知道为什么吗?你不学吃亏,你只是得到福报的受用。当一个人学吃亏以后,你知道有一个人会回报你。那个人是谁,你知道吗?真如本性。就是我们说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后面那句话太重要了,你一个人知道退后!你看插秧,插秧是怎么插,你知道吗?是往后插的,是退后。其实菩萨道就是在不断的让步当中增加你的功德力。

其实我讲实在话,你什么都讲道理,你就别干菩萨道了。什么都讲道理,很多不合理的。当然,你可以用很多佛法来安住,比如说消业障,或者说是增长我的忍辱波罗蜜。总之,整个忍辱波罗蜜,跟你的包容心,跟你学吃亏的心态有关系。你能够有包容、学吃亏,其实忍辱就不难了,再加上一点智慧观照。就是,反正这个就是我一个历练的对象。

癸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这个禅定指的是老参菩萨最后晚年的收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菩萨,尤其净土宗人,到了晚年的时候要做三件事:第一个,离开一切的游戏。会让自己散乱放逸的境界,都要放弃;第二个,远离愚痴的眷属。这个人的思想就是追求五欲快乐的,你就不能跟他在一起了,因为两个人不同见,不同行;第三个,亲近智者。亲近有智慧的善知识、同参道友。干什么呢?“一心除乱,摄念山林”,好好专注在心中所修的法门,安住在寂静的处所,“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是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忍的学习;第二个是以菩提心来历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最后一段也是回归到收尾,生命的收尾,这一段对净土宗更重要。最后的五年,你的收心收得好不好,就直接影响你往生的正念。

癸六、问施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种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前面的布施是面对一般的凡夫众生,这边的布施是菩萨去供养三宝。供养三宝就比较讲究了,我们看他布施的情况。先看所施的物品,再看能施的心态。

所施的物品有四段:

“或见菩萨”,他以“肴膳饮食”——这个肴膳就是煮过的熟食,或者以种种的汤药,就是医药、医疗用品,来施佛及僧,供养三宝;或者以贵重的衣服,价值千万,或者是有难得稀有的衣物来供佛及僧;或者以千万亿种的栴檀宝舍,一种珍贵的栴檀木或者七宝所做的房舍,种种美好的卧具,施佛及僧;或者以清净的园林,这当中有很多的茂盛的花果,或者有很多的流泉浴池来施佛及僧。就有四种所缘境。那么他布施的心态呢?“如是等施”,种种殊胜的微妙的资具,他内心是欢喜,而且是无厌,来求无上道。

那么这个地方的重点,为什么菩萨要供养三宝呢?你看,我们初一十五要上供,就是跟三宝结缘。因为你未来的善根的启发,你要靠三宝。因为你一个凡位的菩萨,经过流转以后,基本上是有隔阴之迷的,必须有三宝的住世,才能够把你过去的善根启动起来,让你能够相续。如果你不跟三宝结缘,那就没有东西可以启发你了,你的善根就没办法启发了。

所以,在古德解释里面,对三宝的布施,它强调一种增上意乐。这个地方有六种法:

第一个是广大,就是所缘境广大。比方说我们讲到这个肴膳、饮食、衣服、卧具、房舍等等,都要广大的所缘境,第一个;第二个,善好。这些东西要是一个美妙的殊胜的资具;第三个,欢喜。这个地方有欢喜、无厌;第四个,无厌,心中没有厌足,永远觉得不够;第五个,念恩,你心存感恩;第六个,清净,不求回报,安住菩提心。当然,你不求回报,那真如就回报你了,就这个概念。一个人无所得,其实你会得到更多的东西。这个是对三宝的布施。

癸七、问慧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