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两处烦忧

眨眼间就到了上元节,沈柔止再三跟母亲保证,看完花灯戌时必准时回府。因出了那档子事儿,沈父这几日加强了城中往来人员排查,人也不许再出府。在府里闷了这半个月,沈钱氏不忍拒绝,便允了女儿的请求。虽说如今在沈良治下的临幽城夜不闭户,但为防再次出现岁尾那日的意外,沈钱氏不由分说拨了七八个护院随行。

一群人浩浩荡荡向火市大街去,只见各式花灯挂满了街道两旁,灯下悬一纸条,上有灯谜,只需付一文钱即可猜灯谜,猜对拿走花灯,否则若是想带走花灯,则需付上数倍银钱。因此越是制作精美的花灯谜题越难,卖时就越贵。

沈柔止兴趣盎然,奈何平日读书甚少,往年只觉得花灯再好看也不如多放些心思在吃食这些实在事儿上,一盏灯而已。许是在府里憋闷的久了,乍然见人人在花灯下冥思苦想,也激起了她的好奇心,是以她专挑了一盏栩栩如生的兔儿灯才凑凑热闹,可没想到她并不精于此道,思考良久也不见出声答题。围观的百姓看着这富家小姐既不开口解谜也不让开让他人去解,不满之情在人群中蔓延,慑于那些带着佩刀的护卫才没大声喧哗,只敢低语抱怨。

沈柔止很想要,自然没听到那些抱怨的声音。小环有些不好意思,轻扯小姐袖子:“小姐,还没解出来么?”

沈柔止从深思中回过神,那些窃窃私语便进了耳朵。她顿觉羞愧,恋恋不舍就要拉着小环走。正在此时,韩盛从人群中穿过,立于花灯前,低头思考片刻,抬头对那摊主说:“骐骥骅骝,谜底为驷。”摊主笑道:“这位公子答对了,花灯给您。”

沈柔止看着韩盛将那花灯收入囊中,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甚是开心:“师父,你也来看灯啊,师父真厉害,我想了半天都没想到谜底原来是驷。”

韩盛宠溺地看着沈柔止,将花灯送到她眼前:“喜欢么?给你了。”

沈柔止乐不可支:“真的么?谢谢师父,师父不仅武功高强,还如此有才华,我越来越佩服师父了。”

韩盛:“只有佩服?不喜欢师父么?”

沈柔止不假思索:“喜欢,当然喜欢,师父这么厉害,人人都喜......欢......”她将视线从兔子花灯上移至韩盛英气十足的脸上,那灼热的眼神似冬日暖阳,暖了心,也羞红了脸。

韩盛看到了她的羞赧,再说下去怕是要回府,指着前方道:“前面还有许多好看的花灯,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沈柔止松了一口气,攥紧手中兔子灯,道:“好。”

街旁一间茶肆二楼,几个小姐模样的人或坐或立。立着的一人朝另一人道:“宁宁,那是沈柔止么?她从京中回来了?她身旁的公子是哪家的,倒是一表人才,不过怎么没见过?”

那被叫宁宁的正是高宁,她一脸淡漠道:“是柔止,她年前就回来了,身边的公子倒是没见过,改日见了问问。”那公子剑眉星目,单论相貌做夫君倒是可以,就是不知家世如何,高宁按下心中好奇,如若他二人彼此有意,自己不妨插上一脚,定不让那知府家的小姐那么如意......

沈柔止和韩盛两人自是不知已被人惦记上了,一行人从东市逛到西市,沈柔止双手提了两盏灯,那七八个护院也成了那掂东西的仆人,十二生肖、锦鲤、花果......沈柔止恨不得将街上的所有花灯都拿下,无奈没处拿,人也没了力气,只好作罢。

冬日里的临幽城不甚冷,微风吹过,给逛的燥热的人们送来阵阵清凉,韩盛身心舒畅,熠熠生辉的双眸怜爱地看着遗憾不能将整条街市的灯拿回家的小姑娘,甚是温柔:“回去吧,如若喜欢,日后我给你做。”

沈柔止小手一挥,急道:“不用了师父,花灯就是要上元节这日看,别的时候看也没甚意思。师父,你累了吧,早点回去吧。我也回府去了,师父,后会有期。”沈柔止作了个揖,转身跑了,小环在后边着急:“小姐,慢点。”

韩盛瞧着她娇小的身影消失在街市尽头,满目惆怅。

沈柔止寄往京城的信已有月余,仍不见回信,她想许是那李元恒公务繁忙,无暇顾及。又一想,反正自己已与他定下一年之约,来不来信也无甚紧要,干脆就将没有回信这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自上元节之后,沈钱氏就请了教养嬷嬷赵嬷嬷来教习沈柔止规矩礼仪、言行举止,大到成亲后主持一府中馈,小到一颦一笑。据说那赵嬷嬷年轻时在宫中专门伺候贵人,因年纪大了,贵人体恤,这才放她回乡养老。赵嬷嬷在宫中很是得贵人脸,在那些小宫女、小太监面前俨然算半个主子,训起人来颇为严厉。回乡后经常有勋贵之家请她在自家姑娘出嫁前教导一阵,身价水涨船高,这次沈钱氏也是凭着临幽城知府夫人的名号花了大价钱才堪堪将人请入府内。沈钱氏再三叮嘱沈柔止要和赵嬷嬷好好学,教习期间,就是自己也不能越过嬷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嬷嬷不愧是宫里出来的人,举手投足间简直如那阎王殿里看管小鬼的判官,手拿戒尺,但凡有不合规矩的地方,那戒尺就招呼上了。不疼,就是持戒尺的人让人两股战战,不敢造次。沈柔止和赵嬷嬷相处的头两天,常常被落到身上的戒尺吓得跟林间受惊的小鹿一样一蹦三尺高,时间久了,才慢慢习惯。赵嬷嬷见她对戒尺已经麻木,没有了畏惧之心,后来竟让人把她晚膳停了。沈柔止饿着肚子在床榻上翻来覆去,才终于晓得嬷嬷的厉害之处,不得不把心思放到教习之事上。

枯燥乏味的日子一日一日过去了,沈柔止越发怀念小时候无拘无束,想着想着就发起了呆。小环看着小姐了无生气的样子,甚是心疼。这日,趁着赵嬷嬷午膳后午睡,小环偷偷将从书坊中买的各种话本子塞给了沈柔止,让她能解解闷,不至于整日里就是那些规矩、账本。

话本种类齐全,有山水游记、神怪传奇、奇闻异事......还有讲那公子小姐历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沈柔止渐渐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给无趣的学礼日增添了一些乐趣。

******

李元恒自宫变之日在床榻已躺了百日,原本健壮如松的身体渐渐瘦弱下去,下颌愈发瘦削,面色白皙,如一把开刃的宝剑,泛着寒光,却了无生气。

朝堂还不甚稳,李慎不敢将长子从边塞调回。阖府上下,待人接事愈发谨慎,力求不让人挑出错处。荣帝忙着稳固朝堂,只是为表对老臣之子的关心偶尔派太医来诊治诊治。睿王趁着局势未稳,拉拢人心,将李元恒视为弃子,没有过多关注,只派了人每隔一段时间去李府探查一番,看其是否醒来。

李母李冯氏虽不喜次子行事乖张,不服管教,但到底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孩子,长子又不在身边,便将为人母的舐犊之情都施加到昏迷的李元恒身上,每日亲自喂药,絮叨些幼时的李元恒如何乖巧可人,只是那话中却隐隐透着一股子失望,总觉得不如长子乖顺。如今,还因废太子与睿王的纷争拉李家陷入如履薄冰的危险境地,不自觉抱怨之语就多了些。

李元恒初时对外界毫无感知,随着那些名贵的药材的日日滋养,身体渐渐有了知觉。人没醒来,却渐渐能听到些声响,每逢母亲坐在榻旁喋喋不休时,昏暗床帐内的李元恒就眉目紧锁,似有不悦。可人往往只想看自己想看的,说自己想说的,哪能知言语也可化成利刃,伤人于无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