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之上,大殿内庄严肃穆。
朱佑樘高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下一众朝臣。
“诸位爱卿,如今刘健刘阁老已然告老还乡,内阁首辅之位空缺,不知诸位可有合适人选举荐?”
朱佑樘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沉稳而有力。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
过了片刻,一位大臣出列,拱手行礼道:
“陛下,臣以为李东阳李大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且在朝中任职多年,经验丰富,可堪此大任。”
话落,另一位大臣紧接着站出来反驳:
“李大人虽有才华,但首辅之位,需有决断力与大局观之人担任。依臣看,谢迁谢大人为人正直,遇事果敢,更适合这首辅之位。”
这时,礼部尚书快步上前,神色恳切,语气坚定地说道:
“陛下,李东阳大人在文学经史方面造诣极高,多年来为朝廷撰写诸多重要文诰典册,教化万民。
这些年,他在处理各类礼仪活动与外交文书时,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思与严谨的态度,将我朝国威彰显于四方。
他心思细腻,擅长协调各方关系,处理政务细致入微,能将朝中琐事梳理得井井有条。
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更需要李大人这样长袖善舞之人来统筹全局,调和矛盾,让朝廷上下一心,共同为国家发展出力。”
刑部侍郎也不甘示弱,跨出一步,朗声道:
“陛下,谢迁大人刚正不阿,在朝中威望颇高。遇到棘手之事,总能迅速做出判断并果断处理,毫不拖泥带水。
如今朝堂内外问题繁杂,需要的正是谢大人这般有魄力、有担当的首辅,带领群臣解决难题。
比如之前地方上的贪腐大案,谢大人一查到底,雷厉风行,震慑了不少心怀不轨之人。”
工部尚书面露思索之色,随后出列,缓缓说道:
“陛下,李东阳大人性格温和,能广纳谏言,在他身边,大臣们敢说真话,这对朝堂的清明至关重要。
一个能倾听各方声音的首辅,才能制定出更符合国情民意的政策。
而且,李大人长期参与内阁事务,对各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能够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稳定性,不至于因首辅更迭而产生混乱。”
一旁的御史立刻反驳:
“可当下边境局势紧张,国内民生问题也亟待解决,这需要首辅有雷厉风行的手段。
谢迁大人在处理地方叛乱时,手段强硬,迅速稳定局势,他的这种决断力,正是应对当前复杂局势所必需的。”
吏部尚书耿裕这时站出来,声如洪钟:
“诸位所言虽各有道理,但李东阳大人不仅具备上述优点,还在多年的为官生涯中,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和政治智慧。
他与各方势力都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在推行政策时,阻力相对较小。
陛下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李大人都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陛下的治国理念领会深刻,定能更好地辅佐陛下,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造福百姓。”
随着吏部尚书发言完毕,支持李东阳继任首辅的声音愈发高涨,大臣们纷纷点头附和,朝堂上一时被赞同李东阳的言论所主导。
一时间,朝堂上众说纷纭,大臣们各抒己见,纷纷举荐自己心中的合适人选,争论声此起彼伏。
朱佑樘静静地听着,神色平静,不时微微点头,心中暗自思量着众人的提议。
朱佑樘抬手虚按,朝堂瞬间安静下来,他目光沉稳地扫视一圈,缓缓开口:
“众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深思熟虑,李东阳学识深厚、理政经验丰富,又善于调和各方,升任内阁首辅,应能担起辅佐重任,便就如此定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行礼,齐声道:“陛下圣明。”
李东阳上前谢恩,神色谦逊却难掩眼中的坚定。
可随着李东阳升任,内阁空出的位置,瞬间让朝堂炸开了锅。
礼部侍郎王华率先站出,拱手作揖,高声道:
“陛下,臣举荐礼部尚书张升入阁。
张大人自幼饱读诗书,对礼仪典制钻研颇深,在我朝举办的诸多重大典礼中,皆安排得滴水不漏。
今朝堂诸事繁杂,礼仪更是彰显国威、稳固人心的大事,张大人入内阁,定能在诸多事务上建言献策,其学识和经验,必能为朝廷所用。”
话还没落音,兵部侍郎于度就大步跨出,神色急切,拱手道:
“陛下,如今边境局势复杂,内阁需有深谙军事要务之人,方能应对突发状况。
臣认为兵部尚书刘大夏刘老大人,久经沙场,南征北战,谋略过人。
他曾多次作为监军平定边境叛乱,对军事部署、战略规划有着独到见解。
若能入阁,定能在国防军事方面为陛下排忧解难,保我大明边疆安宁,内阁实在不能缺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