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借道朝鲜直逼沈阳

张彪的骑兵,以机动性强、突击力猛着称,是林振兴手中的一把利刃。钱伟的炮兵,装备了最先进的火炮,是攻城掠地的重器。曹文诏、黄德功和曹变蛟三人,虽然新近归顺,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战斗经验不容小觑。林振兴决定将他们纳入此次行动,既是对他们的考验,也是希望他们能在实战中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

李长寿的海军将是此次行动的海上开路先锋。他们将借道朝鲜,利用海军的机动性和火力,为陆军的进攻提供支持。海军的任务不仅仅是运输,还包括在必要时提供火力支援。

行动的路线已经确定,军队将穿越朝鲜,直插沈阳盛京。这不是一次全面入侵,而是一次快速打击,目的是在皇太极的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让他在考虑对大明的侵犯时三思而后行。

在西山岛上,林振兴带着近卫军和沈如嫣,黄巧儿依依惜别之后,登上海军战船,朝着海边行进,到了嘉兴码头和骑兵还有炮兵汇合然后沿着海岸线行船。 在朝鲜登陆后,林振兴的军队迅速北上。他们的第一个障碍,就是朝鲜的试探性军队。在崇祯二年,朝鲜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及大明,但仍有一战之力。林振兴的先锋部队在曹变蛟的带领下,与朝鲜军队发生了遭遇战。

在林振兴的军队即将登陆朝鲜之前,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李长寿作为海军的指挥官,带领舰队在海上航行了数日,终于抵达了朝鲜的海岸线。在登陆前,林振兴派遣了一名使者,携带着他的亲笔书信,前往朝鲜的港口守军递交信件。

信中,林振兴阐明了大明军队的来意,他写道:“大明与朝鲜素来友好,今次借道贵国,实为追击后金贼寇,保卫大明江山。望贵国能够通融,允许我军借道,共同抵御外敌。”然而,朝鲜的港口守军在接到书信后,却以未得到上级允许为由,拒绝了林振兴的请求。

朝鲜守军的将领站在城墙之上,冷冷地回应道:“朝鲜虽为大明的属国,但大明的军队想要借道,必须得到我国国王的允许。我未接到此命令,恕不能从命。”

使者无奈,只得返回舰队,将朝鲜守军的回复告知林振兴。林振兴听后,眉头紧锁,他知道时间紧迫,不能在此耽搁太久。他没有犹豫,直接下令李长寿开炮,先进行一波炮弹洗地,以武力威慑朝鲜守军。

随着林振兴的命令,海军的火炮发出震天的轰鸣,炮弹落在港口附近,激起了巨大的水柱和烟雾。朝鲜守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炮击吓坏了,他们意识到如果再不答应,整个港口都将化为灰烬。

在炮火的掩护下,曹变蛟率领的先锋部队迅速登陆,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快就冲破了朝鲜军队的防线。

曹变蛟,这位年轻的将领,曾在上次与林振兴的战斗中未曾出手便被擒获,但他对林振兴的武艺和智谋心服口服。这次担任先锋官,他决心要一展身手。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手中的火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大声呼喊着,激励着士兵们冲锋陷阵。

朝鲜的将领,名叫李元吉,是朝鲜军中的后起之秀,以勇猛和智谋着称。他率领着朝鲜士兵,试图阻止林振兴的军队前进。然而,林振兴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快就在战斗中占据了上风。曹变蛟一马当先,冲破了朝鲜军队的防线,李元吉在战斗中被击败,不得不撤退。

战斗结束后,曹变蛟让李元吉传话给朝鲜国王,表明他们只是借道朝鲜,并无侵占之意。随后,林振兴的军队继续向沈阳进发的途中,大摇大摆地穿过了建州的领土。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大明截然不同,满洲人的生活习惯、服饰和语言都显得陌生而独特。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那些被建州俘虏的汉人,被称为“阿哈”的奴隶,他们的生活凄惨无比,被当作牲畜一样驱使。

林振兴的军队在行进中,不仅解救了这些被俘虏的汉人,还顺手消灭了那些欺压汉人的后金达子,抢回了金钱、布匹和粮食,并将这些物资分发给了这些汉人。这些物资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也是对他们苦难的一种补偿。

在林振兴的鼓励和支持下,这些汉人重新找回了作为大明子民的尊严。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但在林振兴的帮助下,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仍然是大明的一份子。林振兴的军队不仅给予了他们自由,还给予了他们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加入军队,沿着林振兴他们来时的路,返回到朝鲜,由海军接应,到时候一同回到杭嘉湖平原,也可以选择带着分发的物资自行返回大明。

对于那些选择返回大明的汉人,林振兴的军队提供了足够的物资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地穿越边境,回到自己的家乡。

而林振兴他们继续向沈阳进发,在沈阳城外十余里的地方,林振兴的军队停下了行军的脚步。林振兴知道,面对这座坚固的城池,对于龙虎军来说直接攻城虽然也不会付出什么巨大的代价,但林振兴想要更简单的方法,打算先引出城中的主力。因此,林振兴决定采取更为巧妙的战术——激将法,引诱后金的守将豪格出城野战。因为林振兴知道豪格脾气火爆,性格易怒

林振兴派遣了一名嗓门大的士兵,带着一副巨大的喇叭,来到了距离城墙尚有一里之外的地方。而此时的豪格早就接到情报,有明军骑兵来袭,他带领沈阳城留守的一众将领,早早就来到城墙上,严阵以待了,只见对面的明军当中,带着一个古怪的东西来到城门前面一里多的地方,他站在一个土坡上,用尽全力,大声地向城内喊话,声音中充满了挑衅和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