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让那人的轮廓很明亮,但主人公和观众内心的压抑和绝望,却因此达到顶点——
是的,他的冤屈洗清了,但之前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他的人,并不准备原谅他。
是啊,如果原谅他,不就证明我们错了吗?
这种自欺欺人的,自私到极点,以至于道德和法律都无法约束的恶,几乎要从字里行间满溢出来,狠狠攥住观众的心脏!
“我看的时候,满腔的戾气,甚至好几次忍不住想钻进剧本里,操控主角拿起他的猎枪,把那些伪君子全杀了!”
这是一位知名编剧的话。
他认为这个剧本才是林麦冬创作实力的巅峰,《饥饿站台》得往后稍稍,“……戏剧张力太强了,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让观众的意志一直处于一种极其微妙、一触即发的状态,那就是理智与情感的交锋。”
“作为观众,理智上我们知道主角是被冤枉的,我们知道那些敌视他的人,本意是为孩子出头,并不坏。”
“但在情感中,主人公的百口莫辩,道德君子们的偏听偏信,让人血压噌噌往上飙。”
“故事让人从内心产生斗争,理智做出一种判断,情感做出另一种判断,引导观众自我产生分裂,这才是故事性、戏剧性最高明的境界!”
当然,那位有着鹅蛋形脑袋,胡茬子好像总是刮不干净的编剧,并不赞成电影频道“夺”走林麦冬的《狩猎》。
“这个小朋友和我见过的其他创作者都不一样,他身上没有‘时代病’,他的本子,可能只有他自己能拍好!”
那个编剧叫芦苇。
可惜,编剧在业内的话语权总是最低的,哪怕他是芦苇也不例外。
电影频道请他来当顾问,只是想通过他知道一部本子好不好,其他意见,并不在征求范围内。
包括张海芳,也只是需要他对本子的看好。
就像她曾经说过的,节目部不是她的一言堂,她也需要拉拢别人支持她的观点,她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