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诸国模仿

"大人,这税收得也太重了吧?"一个商贾抱怨道,"我们做点小生意已经很不容易了。"

"没办法,修路要花钱。"税吏无奈地说,"你们就当为国出力吧。"

工地上的民工们更是叫苦不迭。虽然有工钱,但与付出的劳动相比实在太少。

"秦国的工匠不但工钱高,还能学到技术。"有人小声议论,"我们这干得累死累活,到头来还是穷光蛋一个。"

春申君每天都在为钱粮发愁。

"陛下,再这样下去只怕要出问题。"他向楚王禀报,"百姓的负担已经很重了。"

小主,

"那秦国是怎么做到的?"楚王不解地问。

"关键在于循序渐进。"黄歇解释道,"他们先发展工匠技艺,再推广铁器,积累了足够的财力才开始大规模工程。而我们......"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楚王叹息道,"工程已经开始,总不能半途而废。"

就这样,楚国的修路工程继续进行。质量确实不错,但代价是沉重的民生负担。

与此同时,赵国也开始效仿秦国修建水利。和楚国一样,他们在技术标准上很是严格。

"宁可慢一点,也要把工程质量保证好。"蔺相如强调。

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出现了。

为了筹措工程款项,赵国不得不加征赋税、摊派钱粮。

一个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

商贾负担加重,交易量减少,农民收入下降,消费能力降低,市面萧条,税收锐减。

"这可真是个怪圈。"蔺相如感叹,"想做好事,却把百姓逼到了绝路。"

各国的仿效工程陷入了两难:

要保证质量,就必须增加投入。

要增加投入,就必须加重赋税。

赋税加重,又会影响民生。

"秦国能做到,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诸国君主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一个商人道出了真相:

"秦国修路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们是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我们只顾了修路,却忘了初衷。"

这番话让诸国君主陷入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