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偏远山区的校园,每当夜深人静,孩子们的读书声隐于夜色,我总会独坐窗前,翻开那本陈旧的《三国志》。指尖摩挲过泛黄的书页,仿若触碰到千年前的风云激荡,而诸葛亮北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便如同一曲雄浑悲歌,在我心间奏响。
我是一名历史的执笔者,可在历史的长河回溯,我仿佛曾是丞相北伐军中,一名微不足道的随军书记官。犹记初入汉中,那是建兴五年,春日的暖阳尚未驱散山间寒意,丞相诸葛亮已在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汉中营地,军旗猎猎作响,甲士们穿梭如织,皆透着一股决然之气。
一日,我仿佛入帅帐呈送军报,正听见马谡慷慨陈词:“丞相,街亭一地,某自幼熟读兵书,深知其要害,愿率一军前往镇守,必保万无一失,为北伐立下头功!”他说得眉飞色舞,眼中满是自信的光芒。丞相坐在案前,目光深邃,手中羽扇有节奏地开合,似在斟酌。良久,他微微点头:“幼常,街亭干系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你需当道扎营,稳守即可,切不可逞匹夫之勇,误了大事。”马谡领命而去,那背影挺拔,满是壮志豪情。
大军出征,我随着辎重部队前行,一路听闻百姓传颂丞相威名。行至祁山附近,只见田间老农,放下锄头,朝着蜀军来向拱手,口中念叨:“诸葛丞相是咱百姓的福星呐,盼着能早日还咱一个太平汉室。”这般景象,让我眼眶微湿,更觉此战背负着万千期许。
可谁能料到,快马急报打破一切憧憬。街亭兵败!我随丞相赶赴现场,只见昔日马谡信誓旦旦之地,如今一片狼藉。马谡失魂落魄,跪地请罪,声音颤抖:“丞相,罪臣……罪臣悔不该不听王平之言,致有此败……”丞相脸色苍白,那素来沉稳的双手亦微微颤抖,痛惜与悲愤交织在眼中:“吾悔不听先帝之言,错用了你!如今街亭已失,北伐大业,危矣……”军法当前,马谡终被斩首,可丞相眼中的落寞,却如阴霾笼罩,挥散不去。
此后,战事愈发艰难。曹魏司马懿领军,筑起一道坚壁。一日,丞相与诸将商议破敌之策,魏延进言:“丞相,某愿率奇兵五千,直取子午谷,径袭长安,可使魏军大乱!”帐中诸将议论纷纷,有赞成者,亦有反对之声。丞相轻摇羽扇,缓缓踱步:“文长之计,太过冒险,我军兵力本就不占优,一旦有失,便是万劫不复。当下,需步步为营,寻魏军破绽。”魏延怏怏而退,口中嘟囔,似仍不服。
相持日久,粮草供应渐成难题。我仿佛在营帐内,常听士兵私语抱怨,却又无奈叹息。丞相殚精竭虑,为引司马懿出战,竟派人送去一套妇人服饰,意在讥讽其胆小怯懦。魏营顿时哗然,使者回禀:“司马懿见衣饰,虽面有愠色,却强压怒火,仍坚守不出,只问丞相起居安好。”丞相闻之,微微苦笑:“司马懿,果真是吾劲敌。”
数度北伐,皆因国力悬殊、时运不济,未能竟全功。在五丈原,秋风萧瑟,吹过营帐,丞相病体沉重,却依旧强撑着处理军机要务。他望着帐外连绵的祁山方向,眼神透着无尽的不甘与眷恋,口中喃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吾未竟之业,当有后来人继之……”我仿佛在旁侍奉,泪水潸然而下。
如今,支教岁月悠悠,我常给孩子们讲述这段历史。课堂上,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孩子们纯真的脸上,我挥笔写下:
祁山烽火漫云天,丞相挥师欲复汉。
马谡街亭遗大恨,仲达坚壁守愚顽。
粮草难支征路远,忠心未改志如磐。
五丈原中风瑟瑟,空余遗梦在人间。
这一场北伐,是理想与现实的较量,是忠义与宿命的悲歌。千年已逝,愿武侯精神,如这山间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每念至此,我望向窗外的层峦叠嶂,仿若看见当年蜀军的旗帜,仍在历史的风中飘扬,激励后人奋进,追寻那永不落幕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