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朝会(七)

小主,

“朕闻近日朝堂暗流涌动,诸卿所司之事,多有差池,民生之怨,不绝于耳,何也?”李景炎的声音带着几分愠怒,在殿内久久回荡。

群臣闻此,纷纷跪地,惶恐高呼:“臣等有罪,望陛下恕罪!”一时间,大殿内请罪之声此起彼伏。

“哼,有罪?朕要的是切实的作为,而非这假意的请罪!”李景炎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司农卿,你先说说,为何各地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各地仓廪所储之粮,都到何处去了?”

司农寺,司农卿道:“陛下,臣……臣听闻乃是奸商囤货,哄抬物价,臣等已在着力查办,只是……”

“只是什么?莫不是要拿这等托辞敷衍朕!”李景炎打断他的话,眼神愈发冷峻。

面对皇帝冷硬的话语,司农卿虽有所预料,但当这一刻来临,心依旧猛地一沉,只觉头皮发麻,双腿发软。

他强撑着身体,上前一步,“扑通”一声跪地,声音发颤:“陛下,臣……臣失职,有负圣恩,恳请辞官谢罪。”此刻他面若死灰,不敢抬头直视龙颜,只盼着这场风波莫要将自己彻底吞噬,殿内静谧无声,众人目光齐聚在他颤抖的身躯上,似在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得又空出一个官位。

李景炎,面无表情的道:“准奏。”

这时,一直沉默的御史中,一人奏道:“陛下,臣以为,此非司农卿,一人之责,各地司农官员监管不力,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当彻查严办,以平民愤。”

李景炎微微点头,目光投向其他大臣:“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交头接耳,片刻后,一官员上前:“陛下,刘御史所言甚是,臣请旨,选派能吏奔赴各地,督查仓务,严惩不法。”

李景炎沉思片刻,沉声道:“准奏。诸卿当各司其职,同心协力,若再有推诿懈怠、罔顾民生之事,朕绝不轻饶!即日起,朕会密切关注各地动向,望尔等好自为之。”

“遵旨!”群臣齐声应和,朝会的凝重气氛,在这齐声高呼中,不断凝结。

皇帝李景炎高坐龙椅,龙袍的金色绣纹在烛火映照下透着冷峻光芒,他面色阴沉,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群臣,声音低沉且威严:

“众卿家可还记得,我朝立国之后,盐税一项,每年能稳稳入账数百万两白银,那可是充盈国库、支撑各项大政实施的雄厚根基。彼时,百姓守着几亩薄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盐为三餐必需,税源自然丰沛。可如今呢?瞧瞧这账目,盐税竟然连八十万两都凑不齐,偌大的差距,究竟是何缘故!”

说到此处少年皇帝话语顿了顿,殿内顿时鸦雀无声,群臣皆竖起耳朵,生怕错过一字半句。“如今,东南沿海之清平、江淮两地,盐政弊病丛生,犹如附骨之疽,不断侵蚀着我朝的根基。贪腐之风猖獗肆虐,盐税大量流失,致使国库空虚,诸多民生工程、军备开支皆受掣肘。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朕心甚忧。”

话语刚落,群臣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惊惶之色,似是此刻才知晓局势竟已如此严峻;有的摇头叹息,为这两地盐政的糜烂而痛心;还有的目光闪烁,暗自揣测着皇帝此番整治的决心与后续的朝堂格局变动。

李炎见此情景,眉头微微一皱,纠仪官一声鞭响,大殿瞬间又恢复了安静。他继而望向站在前列的大理寺卿包拯与都察院左都御史海瑞,目光中满是期许与信任:

“包卿、刘卿,朕深知你二人一向刚正不阿、清廉能干,在过往诸多事务中展现出非凡的谋略与胆识。如今,朕欲委二人为钦差前往这南方两地厘清盐政,彻查贪腐,还盐政以清明,保盐税足额上缴国库,解我朝盐政之急。”

众臣微微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