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常山郡,始建于公元前二百一十五年,初筑于赵孝成王时期。
汉高祖三年置恒山郡,文帝刘恒即位后,为了避讳恒字,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郡辖有元氏、桑中、平棘、蒲吾、中丘、灵寿、恒山恒水等十八县。
作为历史悠久,又是冀州五大郡之一,靠近太行防线的常山郡,地理位置之要略,不言而喻。
“呼呼!”秋风卷落叶,簌簌随翩舞,飘扬的纛旗下,一队队士兵登上中丘古城。
他们抬着坚硬的石块,以及一筐筐夯土,开始敲敲打打。
在原本的基础上,扩建修砌,原本丈高的城墙,再次拔高三尺。
城楼上,身披重甲的徐晃手持舆图,在城道上来回踱步。
他目光悠远,仰视左右崇山,又眺望关外宽阔的河面,心里依旧凝重无比。
徐晃军团抵达太行地区,有一段时间了,无论是在行军的途中,还是到达目的地。
他心中一刻都没有放松,手中舆图上的山川地理,被他反复看了不知多少遍,对于周围地形几乎了然于胸。
但正是因为了解越多,内心越沉重,上党地理位置无疑是优越的。
但同时因为下辖关口太过重要,又是并州的南部门户,所以徐晃身上的压力自然大。
南下四万大军,外加之前留守上党的两万人,分兵驻守箕关、上党、壶关、常山等各地要冲。
上党因为地处太行北部,并州腹地,所以压力不大。
但箕关直面南部丁原、董卓、和孙雍等人攻伐,杨俊的三万人,未必能稳住局面。
而壶关和前方的缓冲地常山郡,则是徐晃亲率三万大军驻守,以应对王芬主力的攻伐。
如果说夏军各部军团将领,谁的压力最大,无疑是徐晃。
因为他要在东南方向,直面朝廷的中央精锐,和刘虞的五万边军。
不提刘虞的幽州军,单是王芬麾下的中央军,便不可小觑。
这六万人,是由此前冀州战场的五部精锐,和朝廷的羽林军,及虎贲营,整编组成。
这些士兵,在河北与天公将军张角鏖战,与黄巾力士数十万悍戝交战的过程中,早已铸就出了钢铁般的意志。
虎贲和羽林军,作为留守帝都的精锐军团,在经过李信强攻,三张围城的血战的锻造下,强悍之处不必多言。
两军合一,其中战力强悍的同时,也是各路大军中北伐意志最坚定的部队。
相对于心思各异的地方武装,无疑朝廷中央军,这等直属嫡系,是最难对付的。
城楼上,副将李逵登高望远,扫视南方旌旗烈烈,舟舸繁忙的交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