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又出新产品

随着商队、超市、作坊的各阶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迅速的提升,张志明已经不用事事都亲自去盯着,他个人的工作重点也开始了慢慢转移了。按张志明的规划,他未来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旗下所有团队的战略规划和发展方向。尽管各个团队的管理人员可能会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他们永远也无法拥有像张志明那样,出生于红旗之下,成长于春风之中的自由灵魂。这种独特的背景使得他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做出更为准确的决策。同时,由于他对历史轨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因此能够对整个天下形势进行精准地判断。这是其他任何人都难以企及的优势。所以说,即使其他团队的管理人员再怎么努力,他们也不可能具备张志明这样精准的判断力和气势恢宏的格局。

其二、颠覆式新产品的研究。如果张志明不插手,按目前的技术能力,即使是全世界最顶尖工匠集中在一起研究也没法对目前的科技做出太多的改变。每一种新产品、新技术的面世都是前人无数心血、汗水的积累,尤其是工业基础发展的结果。

其三、教育事业。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张志明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教育才是培养优秀人才的沃土。所以他决定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来支持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在他旗下所有员工和企业周边的贫困孩子获得免费的受教育机会。为此,他设立了奖学金计划,鼓励员工积极向学,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完成他所设定的学业,并为他们提供实习、就业和晋升的机会。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赢得民心,也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此外,他还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以上种种努力,张志明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团队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其中第一、第三项是张志明从组建团队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且必须持之以恒的执行下去,越往后效果就会越明显。目前这两项工作做得还不错,因此张志明才有时间去捣鼓新产品。

最近张志明一直在想办法增加多几样张无记作坊的产品,以提升商队的竞争力,积累更多的资金为下一步商业布局广州等大都市做准备。

首先从最简单的一个产品开始,就是提炼精盐。在元朝时期,盐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井盐、池盐、海盐。井盐也就是通过钻井汲取地下卤水制成的盐,主要集中分布在川渝地区的;池盐就是湖盐,产于咸水湖,主要分布于山西、内蒙与西北各地;海盐就是沿海各地通过海水的自然蒸发或者人工加热卤水使其蒸发形成盐的结晶。当然还有岩盐等来源就不再一一铺叙了,这时候的盐产量虽不小,但质量堪忧。基本都是粗盐,杂质太多,口感偏苦、涩。这时候的盐的颜色普遍发黑,最好质量应该是极少部分的湖盐,天然杂质较少,颜色偏青,也叫青盐,价格较贵,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能力购买。

张志明要制作的精盐其实并不复杂,对教化学的张老师来说就手到擒来的事。整个过程就是把买来的粗盐加入水中,不断搅拌使粗盐溶于水,直至不能再溶于水为止,然后经过几层从粗到细的过滤(尤其要经过木炭的过滤)把大部分杂质过滤掉,最后再加入口碱(碳酸钠又叫苏打,天然矿,自古应用于印染、制革、食用。)产生不溶于水的碳酸镁、碳酸钙,再次过滤、加热就能析出雪白细腻的精盐。没了钙、镁离子和其它杂质的影响,精盐的口感就只有纯粹咸味而没有苦涩味,颜色雪白细腻。

在张老师的指点下,狗子同学经过两天的不断试验就已经提炼出三十斤雪白雪白的精盐了,可以说精盐的研发已经成功了,剩下的就是安排生产而已。张志明之前因为作坊用盐量大而创业初期因缺资金而开挖的小型盐田现在就可以大展身手了。虽然官府对私盐的打击力度不小,但是人家方国珍等私盐贩子在江南那么富庶的地区制做私盐、贩卖私盐也没见有多大事,自己在这么偏远之地,买一点又能怎样。

张志明接下来想捣鼓的产品是味精、鸡精、肥皂。本来还想弄点高度白酒的,没穿越之前看的穿越小说总有高度白酒挣大钱的桥段,也想着试试。后来经过商队出征一趟发现元朝已经有蒸馏技术了,这时候最高的白酒度数应该已超过四十度了,这才放弃了高度酒的试验。

味精是钠盐的一种,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鲜味剂。味精的鲜度极高,溶解于三千倍的水中仍能辨出,但其鲜味只有与食盐并存时才能显出。在真正历史的发展中,直到一九零八年,日本的池田菊苗在蒸煮海带时析出了谷氨酸钠的晶体,并发现这种钠盐就有高浓度的鲜味;一九零九年日本开始生产以谷氨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味之素”并出售,这才有了后世的味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味精的生产主要有化学合成法、水解法与发酵法三种。化学合成法现阶段不易实现,而且合成法副产品不易完全分离。水解法的大概需要四十吨的粮食才能出一吨味精,成本比较高。只有发酵法是比较适合现阶段要求的,张志明自己已经实验了几天,效果不错。发酵法就是用粮食发酵,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水解为葡萄糖,再加入能产生谷氨酸的菌群,细菌会把营养物质发酵成谷氨酸,最后在谷氨酸中加入口碱(又称纯碱,属于矿物,自古以来一直在用)生成谷氨酸钠,就是味精。

鸡精是味精的升级版,它不仅保留了味精的鲜味,还增添了更多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鸡精是通过将核苷酸盐、食盐、香辛料等多种成分与味精融合而制成的。这些成分的组合使得鸡精具有独特的味道和香气。

鸡精的制作过程相对复杂。首先,需要准备新鲜的鸡肉(或其他动物肉类)和骨头,并将其洗净。然后,将肉和骨头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食盐,煮至熟透。接下来,将煮熟的肉和骨头捞出,晾干并切成小块。接着,使用器械将肉和骨头搅碎研磨成细粉末状。此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一些辛香料来增添香气。

完成上述步骤后,将粉末与水、味精以及其他食用香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这个过程需要仔细搅拌,确保各种成分充分融合。最后,将混合物放入干燥设备中,去除多余的水分,使其成为干燥的颗粒状鸡精。

鸡精作为一种调味料,广泛应用于烹饪中。它可以提升菜肴的鲜味和口感,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无论是炒菜、煮汤还是调味酱料,鸡精都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此外,鸡精也被认为比味精更健康,因为它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

肥皂的生产就更简单,在化学上来说就是皂化反应,其实就是油脂和火碱(或纯碱)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其实肥皂的雏形在我国宋代就有了,当时被称为“胰子”,主要原料是猪的胰脏,将其和板油、碱捣一捣,晒干后就制成了。张志明要做的是改进它,让皂化反应更充分,去污能力更强,再在其中加入香料使其芬芳好闻。

经过张老师的不断实验,几种新产品的生产方法、流程已经完全摸清了并形成了书面的指导。跟着张志明叫来狗子和大弟分别,把精盐和味精交给狗子来负责,鸡精和肥皂交给大弟负责。大弟负责管理的腊肉、菌干的作坊,有大量的油脂、肉类骨头等原料,所以他负责鸡精和肥皂的生产更合理;而狗子管理海边作坊生产食盐和味精更方便。

张志明再一次向他们二人详细地讲解了流水线分工作业和保密的重要性。他强调说:“你们要明白,除了你们俩之外,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了解到任何产品完整的生产流程,而只能够知晓他们各自所负责的那个分工环节。”狗子和大弟听后,立刻表示明白保密的重要性,并请老大放心。

狗子和大弟对这个任务充满信心,于是立即开始着手准备试产工作。他们将所有的细节都考虑周全,确保每一步骤都能顺利进行。经过一番努力,试产终于完成了。随后,他们将试产出来的样品送到了张志明手中,请他进行检验。

张志明仔细地检查了这些样品,最终得出结论:它们完全符合要求!这意味着试产成功了,可以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了。听到这个消息,狗子和大弟都感到非常兴奋。接下来,他们便开始筹备大规模生产所需的一切资源,以确保生产效率和质量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