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卫东笑着过去,一下给他拍个趔趄:“臭小子,才几年,连我都认不出来了?”
原主的记忆中,宁伟是本家的弟弟,在他去东北插队前,有一阵总跟在屁股后头。
那时才十一二岁,年龄差了四五岁,原主压根儿不爱带他玩。
后来原主下乡就断了,去年回来,也没联系,到现在一晃已经好几年没见了,也难怪宁伟乍一看没认出来。
“三哥!真是您~”宁伟露出喜色:“你啥时候回来的?”
宁卫东没好意思说回来一年多了没上门,打个哈哈,转移话题:“我六婶儿呢~身体挺好的?”
宁伟被岔过去也没再追问,一边把宁卫东往屋里让,一边答道:“跟屋呢~都挺好的。”
宁伟父亲死的早,本来上边还有个亲哥,却在70年跟人茬架被捅了刀子。
当时人就没了,一家子就剩宁伟跟他老娘。
屋里面积不大,上午还能有点阳光,到下午就甭想了。
听到动静,一个脸色灰暗,正在做针线活儿的老太太冲门口看来。
宁伟道:“妈,我卫东哥来了。”
宁卫东跟着叫了声“六婶儿”把绿豆糕放到老太太手边的炕桌上。
坐下跟老太太唠了几句家常。
其实也没啥好说的,翻来覆去就那点事。
坐了一会,礼节尽到了,宁卫东把宁伟叫出来。
到胡同口有个二荤铺小饭馆。
这种‘二荤铺’在京城遍地都是,所谓‘二荤’怎么解释的都有,但大抵上就是一个不怎么上档次的小饭馆。
经营的主要是附近的老客,核心竞争力就是‘油’和‘调料’。
此时可不像几十年后,吃的东西极大丰富。
这时候一年到头,除了过春节几乎不做过油的东西,家里也不会预备花椒大料、桂皮香叶,豆蔻白芷之类的。
到后来,‘油’和‘调料’不那么稀罕了,这种小饭馆自然也就消亡了。
再就是大杂院,有些菜搁家里做真不方便。
比方炖一锅肉,一股香味散出去,围过来几个孩子,瞅着锅淌哈喇子,你是给还是不给?
好不容易买点肉,给了自个心疼,硬着头皮不给,擎等着院里那些老娘们儿在背后讲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