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兵提出议和的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南宋朝廷掀起了惊涛骇浪。朝堂之上,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争论声此起彼伏,几乎要将宫殿的屋顶掀翻。
主和派大臣们迫不及待地向赵构进言:“陛下,此乃天赐良机啊!金兵主动议和,若我们答应他们的条件,即可免去战乱之苦,百姓也能休养生息。”
主战派大臣们则义愤填膺地反驳:“陛下,金兵所谓的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他们提出的条件苛刻至极,若我们答应,无异于割肉饲虎,日后必将遭受更惨重的侵略。”
赵构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这一决策关系到南宋的生死存亡,必须谨慎对待。
此时,辛弃疾也从边境传来奏疏:“陛下,臣以为金兵议和之心不诚。他们新败,妄图以议和之名恢复元气,再图南侵。臣恳请陛下切勿轻信,当整军备战,以应万变。”
然而,主和派却对辛弃疾的奏疏嗤之以鼻:“辛弃疾不过是一介武夫,只知好战。他久在边境,怎懂朝廷的难处?若继续战争,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百姓也将怨声载道。”
主战派大臣们愤怒地回应:“边境百姓饱受金兵蹂躏,若此时议和,如何对得起那些为抗金而死的将士?辛弃疾将军在前线浴血奋战,才换来如今的局势,你们却要将这一切拱手让人!”
朝堂上的争论愈发激烈,双方互不相让。赵构心中犹豫不决,他既担心拒绝议和会引发金兵更猛烈的进攻,又不愿轻易接受那些损害南宋利益的条件。
在民间,消息也迅速传开,百姓们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在一个热闹的集市上,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议和之事。
“我听说朝廷要和金兵议和了,这可怎么办?我们可不能再受金兵的欺负了。”一位年轻的商贩担忧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