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何物?”荀况轻声呢喃道。
原来,这本书里竟然详细地记录着孔子、孟子以及荀况自己曾经说过的那些话语。
然而,对于书上所记载的这些言论,荀况此刻并没有过多关注,反而是那张轻薄如蝉翼般的纸张深深吸引了他全部的注意力。
站在一旁的张义见状,连忙开口解释道:“回荀夫子,此乃秦先生前段时间精心研制而成之物,名曰‘纸’。这种‘纸’相较于以往我们所用的竹简和木简而言,有着诸多优势。它不仅质地轻薄,易于书写,而且携带起来也极为便利。”
说话间,张义的脸上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抹难以掩饰的自豪感。
要知道,现如今咸阳所生产的纸张数量尚且无法满足本国国内的需求,更遑论传播到其他国家去了。
而张义本人有幸参与了整个造纸的工程,随着造纸术的问世,他的身份地位也是随之水涨船高。以至于近来有不少人纷纷前来讨好巴结于他,只为能够获取这神奇的造纸之法。
然而,真正令张义深感骄傲和自豪的并非仅仅如此。
他最为引以为傲的,乃是自家主子秦臻竟然有能力创造出这般令所有人都惊讶的东西。
倘若没有秦臻,张义以及他的兄长张景恐怕至今仍会籍籍无名。当初兄弟二人选择追随秦臻左右,如今看来,现在被他俩认为是最明智的选择。
闻听此言之后,荀况不住的点了点头。紧接着,他缓缓将手中那本线装书籍轻轻放置一旁,而后小心翼翼的拿起了那封书信。
或许是由于首次接触到信封这类新奇之物,荀况显得格外谨小慎微。
只见他先是仔细端详了一番信封的外观,然后才开始动手拆解。待到他成功拆开信封,并展开其中折叠整齐的信纸时,一行行笔力遒劲、铁画银钩般的字迹赫然跃入眼帘。
小主,
信中的内容写道:“荀夫子,晚生秦臻拜之。现今,我已于咸阳城中开办了一所私人学府,一心想要使之能与往昔那稷下学宫相媲美。因此,晚生诚心诚意邀请荀夫子莅临此地讲学授业。此处汇聚了众多莘莘学子,他们皆对荀学心怀向往与敬仰之情。”
“即便夫子并无意愿进驻我所创办的学苑,但仍希望夫子能够再度踏上秦国这片土地。亲自见证那纸张的横空出世,感受它带来的革新。同时,也不妨借此机会好好审视一番,看看这些年来秦国究竟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洋洋洒洒的一篇书信,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秦臻对于荀况满满的诚挚邀请之意,盼望着这位大儒能应允前来。
当荀况轻轻翻开第二张信笺时,他的目光被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吸引。
这封信乃是秦臻对于天下归一后世界的畅想与思考,信中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雄心壮志。
只见开头处写道:“荀夫子,晚辈自知才疏学浅,但仍斗胆在此抒发一些心中所想。接下来我所言或许有些好高骛远、异想天开,但若有不当之处,万望夫子能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紧接着,秦臻在信中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子,晚辈虽不属于百家任何一家学派,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晚辈坚信治理国家之道应当博采众长,汲取百家学说之精华,舍弃其中的糟粕短处。唯有如此,方能构建一个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的国度。”
“以儒学为例,孔夫子大力倡导仁和礼,并提出要以道德来治理国家。晚辈妄言,孔夫子所讲究的礼法,从一定程度上来看,确实蕴含着法治的理念。然而,它却并非那种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法治概念。孔夫子主张的礼乐制度,要求根据人的三六九等、地位,与职业进行细致的分工,不同阶层的人需要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晚辈认为这无疑束缚了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也不利于百姓晋升,广大百姓也就很难有机会去改变自身所处的固有定位,整个社会自然也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发展与进步了。”
“法家所倡导的法、术、势之理念,固然存在值得借鉴与汲取的精华部分,然而,世间万物皆需依法而定,那无疑会将人们视为国家的一种器物,一个零件。人非草木,亦非机械,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若仅以法为本,忽视了这些人性的层面,或许能够实现短期内的秩序井然,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与进步。”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恕晚辈之言,人性本趋利,毕竟人非圣贤,又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平等的爱所有人?这似乎有些过于理想化了。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墨家思想,墨家主张节用、非命、尚贤等,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命运,无疑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更是提倡选拔有才能之人担任要职,特别是墨家对于发明创造的重视,是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用处的。”
“纵横家.........”
“道家.........”
“兵家.........”
“依晚辈愚见,治国之道犹如烹制佳肴,需广纳百味之长,去其糟粕之短。且应因事而异,灵活选用不同的方略与手段。然而就总体而论,晚辈斗胆进言,当推行外儒内法之制,如此方可兼得礼义道德之美与法治规范之严,从而达成真正意义上的长治久安、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