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旌与节(3)

北唐 蚕室废人 2541 字 1个月前

他说得如此坦诚,韩微心中,对这位名声不咋样的新军头倒是有了几分好感,毕竟这是一个纲常紊乱太阿倒持的时代,平日里这些或许算是政治禁忌的话题,在延州这边远地军州根本算不上甚么忌讳,他便也不再矜持,笑道:“没有枢密的支持,太原侯这储位只怕也并不稳当!”

李文革摇了摇头:“王枢密如此跋扈凌上,当今再宽宏,总也要为太原侯打算一二,此人久居相位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他缓了缓,说道:“回归正话,启仁兄以为,日后太原侯会废除亩丁合一的税赋制度么?”

韩微摇了摇头:“任何一项法令制度,形成均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一旦形成,要废除亦不是空口白牙能够做到的。自古变法者无不以性命相祭,这是没法子的事情,变法便是得罪人,而且得罪的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权有势又有钱的人。将军有军队做后盾,又素来有杀伐之名,事情或许会好办一些。然则无论是今上还是太原侯,在国家局面稳定之前,均不会轻易作此更动。如今藩镇林立,稍不留神便会激反地

,泰宁军之乱方平不久,陛下想必不会轻举妄动!”

说到这里,他皱起了眉头:“然则朝廷毕竟是朝廷,即便今日地朝廷不削藩,日后也仍旧是要削藩地,无论谁做天子,眼下这般四分五裂的局面均不能持久。将军行亩丁合一,虽然确实有利于国计民生,但是落在有心人眼中,便是心怀异志邀买人心,肚肠实不可问。这一层,将军便不怕么?”

李文革摸了摸下巴,道:“这确是个问题,不过目下似乎还不至于担心,关中藩镇颇多,一个折家带着三千兵入潼关,便已经惹得这些藩镇集体惊惧不已。若是朝廷真个发大兵进潼关,只怕到时候整个关中都要联手相抗。这个局面,朝廷也未必愿意看到……”

韩微点头道:“将军说到了点子上,在下以为,将军这个亩丁税,最大的纰漏便是出在这上面!”

“哦——?”

“将军新膺节度,却并不曾联络关中地其他藩镇,不曾向他们通报问好,也不曾征询他们的态度和意见。虽说是否承认将军为延州节度乃是朝廷之事。然则关中诸镇对将军采取何种态度仍然是件大事。此事眼前未必有用。自然也未必有害。但是一旦朝廷对将军起了疑忌之心,这些地方藩王使相的态度便极其关键了。折令公如今坐镇关中,将军只要与他结成联盟,自然便可以不再在意其他人的态度。然则将军却也要知道,折家并不是关中的藩镇,对于折家军进关中,诸镇都是有意见的。迫于朝廷威权和折家的军力,这才不得不承认即成之事实。折令公镇守府州四十年,其威望功勋,举世无双,关中的藩镇都要卖上他三分薄面,将军新起之秀,却是没有这样地资望实力地。关中地节度使们目下对延州局势多持观望的态度,对于将军。他们大多心存疑忌。虽然谈不上敌视,至少是不信任。如今朝廷信用将军,他们自然按捺不动。若是有朝一日朝廷和将军翻脸,这些藩镇会站在哪一边便很难说了……”

说罢,这位驼背青年笑吟吟看着李文革,缓缓道:“将军虽然已经控制了延州,地位却其实还不稳固,将军英睿,于此自然是心中有数的……”

此刻,那位“英睿”的李将军却汗如雨下,原本自以为已经牢固不可撼动的局面,如今被韩微一说,虽然只是点出了一点破绽,却绝对是个致命的漏洞。原本以为靠着手中这点兵力已经足以在关中立足,李文革此刻觉得自己简直太天真了。

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向着驼子施了一礼:“……久慕先生大名,今日方知不虚,请恕文革先前无礼,如今延州局面千头万绪,何去何从,还望先生有以教我!”

韩微怔了一下,汗颜道:“微一介纨绔,实在当不得将军如此大礼。这些军国大事,微原本是万万不敢妄言的,只不过将军问及,随口胡说,更不敢谈一个‘教’字!”

李文革大笑:“先生客气,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延州文武,人才不少,然则能似先生这般将天下大势看得明白通透地大才却是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才请来了先生,文革怎敢不倾心请教?只望先生不要顾忌过多,文革愚钝,实在是需要一个明白人当头棒喝点拨一二……”

其实说到这里韩微已经有些后悔,对李文革他其实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是一个新崛起的地方军阀,而且崛起速度极快,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一颗夺目耀眼的政治新星。对这样一个并不熟悉的人交浅言深,是一件很不谨慎的事情。一则延州离中枢较远,汴梁的力量管不到这里,二则这位李将军从始至终对自己都高看一眼,从见到自己的第一面起便拿自己当个人物看待,初时他还以为是老爹的面子作怪,但今日李文革以大计相询,他便知道这位军阀是真地拿自己当盘菜了,完全和老爹地权势没有半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