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晋文公称霸

吕臣觉得有理,立刻去见楚王,上奏道:“子玉虽然有罪该死,但您曾经赐给他免死牌,可以赦免他。”

楚王一听,愣住了,一拍脑袋:“哎呀,可不是因为范巫矞似的缘故嘛!要不是你提醒,我差点忘了!”就派大夫潘尪和成大心乘快车去传达命令:“败将一概免死。”

可惜等他们赶到连谷的时候,得臣已经自杀半天了。左师将军斗宜申悬梁自尽,可因为他身子重,绳子断了,正好免死的命令到了,捡回一条命。斗勃本来要收殓子玉、子西的尸体,然后再自杀,所以也没死。就这么着,只死了个成得臣,难道这就是命吗?潜渊居士有诗叹道:

楚国昂藏一丈夫,气吞全晋挟雄图。

一朝失足身躯丧,始信坚强是死徒。

楚王知道得臣自杀了,后悔得直跺脚。回到郢都,升蔿吕臣为令尹。成大心为父亲举办葬礼,斗宜申、斗勃、斗越椒等人,跟着潘尪到申城拜见楚王,趴在地上谢楚王不杀之恩。楚王把斗宜申贬为商邑尹,叫商公;斗勃去守襄城。又可怜得臣之死,封他儿子成大心、成嘉都为大夫。

令尹子文退休在家,听说得臣兵败,叹气道:“果然不出蔿贾所料。我的见识,还不如个小孩子,真是丢人。”气得吐了好几升血,卧床不起,把儿子斗般叫来,嘱咐道:“我没几天活头了,只有一句话嘱咐你。你叔叔越椒,刚出生的时候,就长得像熊虎,哭声像豺狼,这是灭族的面相。我当时就劝你爷爷别养他,你爷爷不听。我看蔿吕臣寿命不长,勃与宜申,都不是善终的相,楚国以后执政的,不是你就是越椒。越椒傲慢凶狠好杀人,如果他执政,肯定会有非分之想,斗氏的祖宗可就没人祭祀了;我死后,如果越椒执政,你一定要逃走,别跟着遭殃。”斗般流着泪答应了,子文就去世了。

没过多久,蔿吕臣也死了。成王感念子文的功劳,让斗般继任令尹,越椒为司马,贾为工正,这就不提了。

再说晋文公打败楚师后,移军驻扎在楚大寨。寨里留下的粮草多得很,各军都靠这些吃了个饱,还开玩笑说:“这是楚人招待我们呢。”齐、秦两国和诸将都向北面晋文公祝贺。

晋文公却一脸忧愁,谢了大家的祝贺,并不接受。诸将都很纳闷:“您打了胜仗还愁啥呢?”

晋文公皱着眉头说:“子玉不是甘居人下的人,这次胜利不能大意,我能不担心吗?”

国归父、小子憗等人告辞回国,晋文公把缴获的一半战利品送给他们,两国高奏凯歌回去了。宋公孙固也回本国了,宋公自己派人去拜谢齐、秦两国,这也不多说了。

先轸把祁瞒押到文公面前,奏明他违抗军令、辱没军队的罪行。文公说:“要不是上下二军先胜了,还能制得住楚兵吗?”就命司马赵衰定他的罪,把祁瞒斩了,在军中示众,传令说:“以后有违抗元帅命令的,就像他这样!”军中将士都吓得不敢出声,更加敬畏军纪。

大军在有莘停留了三天,然后下令班师回国。

走到南河,哨马报告:“河下的船只还没准备好。”文公派人去找舟之侨,舟之侨却不见踪影。

原来舟之侨是虢国降将,在晋国很久了,满心指望能被重用立功,结果却派他到南河去征集船只,心里很不平衡。正好收到家信,说他妻子病重。舟之侨心想晋、楚两国打仗肯定得打很久,不一定能这么快班师,就先回国看看。没想到夏四月戊辰,晋师到城濮,己巳交战,大败楚师,休兵三天,到癸酉大军就开始返回,前后才六天,晋侯就到了河下,他就误了渡河的事。

文公得知后,暴跳如雷,想让军士四处搜捕民船。先轸赶忙劝阻:“南河的百姓,听说咱们打败了楚兵,都吓破了胆。要是去搜捕,他们肯定都躲起来了,不如出个告示,悬赏征集。”

文公一听,觉得有理:“好,就这么办。”刚在军门悬赏,百姓们就争着划船来应征,一会儿功夫,船只就像蚂蚁一样聚集过来,大军顺利渡过了黄河。

文公对赵衰说:“曹、卫两国的耻辱已经洗雪了,就剩郑国的仇还没报,怎么办呢?”

赵衰回答说:“您回师的时候路过郑国,不怕郑国不来归附。”

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走了没几天,远远看见一队车马,簇拥着一位贵人,从东边过来。前队栾枝迎上去,大声问道:“来者何人?”

小主,

对方回答:“我是周天子的卿士王子虎。听说晋侯伐楚得胜,让中原安宁了不少,所以天子亲自驾车,来犒劳三军,先让我来通报一声。”

栾枝就引着王子虎去见文公。文公问手下人:“现在天子来慰劳我,在路上该怎么行礼呢?”

赵衰出主意说:“离这儿不远有个地方叫践土,地势平坦宽阔,咱们连夜在那儿建造王宫,然后主公带领列国诸侯去迎接天子,行朝礼,这样才不失君臣的礼节。”

文公就和王子虎约定日期,五月初一在践土等候周王驾临,子虎就告辞回去了。

大军向衡雍进发,路上又遇到一队车马,有个使臣来迎接,是郑大夫子人九,奉郑伯的命令,因为害怕晋兵来讨伐,特地来求和。晋文公生气地说:“郑国听说楚国败了才害怕,不是真心归附,等我见过天子后,一定亲自率领军队到郑国城下。”

赵衰赶紧劝道:“咱们自从出师以来,赶走卫君,抓住曹伯,打败楚师,兵威已经够大了。再跟郑国计较,士兵们太辛苦了。您还是答应郑国求和吧。要是郑国真心来归附,就赦免他们;要是他们再背叛,过几个月再讨伐也不晚。”

文公这才答应和郑国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