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淮茹和贾张氏要是闹了矛盾,或者不赡养贾张氏,那么贾张氏只要去红星轧钢厂大闹,那么秦淮茹不仅仅名声没有了,她的工作很可能也会没有,在城市没有了工作,秦淮茹就只能回农村。
而六十年代的农村,你以为是好生活的,弄一片小菜园,自己种自己吃,逍遥无比的生活?
别开玩笑了,六十年代的农村的生活绝对没有城市的生活十分之一好,那个时候,农村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可以每月享有半斤油,很多人把这半斤油来来回回的炸,直到全部变成黑色、沉淀为几近固体的形态,还是不舍得扔掉。
只有过年的时候,大家才能托托关系,买到一些虾皮,人们争先恐后,在副食店排队购买,来得晚的就只剩一些细细碎碎的残渣。即使是这样,也被人们当做宝贝。
他们回到家,把这些残渣加入“双蒸饭(将大米蒸熟后,舀出一半,再加入适量的水蒸一次,可以得到比之前多一倍的饭)”提提味。
那时候的粮食也不像现在的精米精面,农民们都是连米壳都不舍得打掉,一起煮着吃。加上这么三番两次的蒸煮,实在是食不充饥,往往不到下午就又饥肠辘辘。
而在六七十年代,这是人们的日常标配,口感又硬又沙、难以下咽,有的小孩实在吃不下,父母便把大树的叶子捋下来,在太阳底下曝晒,然后在捣药罐里捣碎,和面时把它拌进去。
这就变成了那个年代,小孩们的馋嘴零食。
为了过年多挣几个工分,大家起早贪黑地多拉几趟车运送粮食,只有一头牛、一个人,这就是运输的工具。
而就是这些牛都是属于公有生产资料,个人必须照顾好大的牲畜,一不小心生病或是死去,是要赔的。
自己私有的只是一些骨瘦如柴的鸡鸭鹅,毕竟,连人都吃不饱,哪有多余的粮食饲养动物。
很多姑娘和妇人也是农场上的“女战士”,为了多挣工分、多分点粮食,她们力气很大,这些个姑娘十八九岁,澄澈的眼神下,是那被岁月浸得黝黑的青春面庞,布满双手的老茧,怎么都跟她们的芳华不相匹配。
所谓的工分,就是一天八分钱,好歹现在秦淮茹一天能有大概一块左右,回去挣八分钱一天,你说秦淮茹愿意吗?
并且在城里孩子们的教育,还有孩子们吃的食物,都不知道比农村好多少倍,所以贾张氏这么的闹腾,秦淮茹一直容忍,主要不是什么孝心,秦淮茹有个屁的孝心,她就是不想回农村,没有办法,只能忍气吞声的赖在城里。
“秦淮茹...我告诉你,我不管这是不是你和傻柱玩的双簧,但是我儿子的抚恤金是养我的,五百块我一分都不会拿出来,现在立即给我去做饭,我饿了。”说完,贾张氏身子一背,靠在炕上闭上了眼睛。
秦淮茹只能叹息一声,默默的出去做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