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两者之间基本可以互相转换,而且后世台湾省已经实践过这一套确实可行。
并不会比拉丁字母的版本难上多少,稍微聪敏一些的孩子,大概一个多月时间就能熟练掌握了。
天赋再差,也不会超过三个月时间。
杨宪编写教材的这些日子里,全程都由徐妙云几个兄弟姐妹陪着。
他们是一边参与帮忙,一边同样是在接受教育。
虽然不过短短一个月时间。
可呈现在徐妙云他们面前的却是一个新的世界。
全面教育这边尚需要时间,如今种子已经种下,肥料施好,水也灌溉了,只需要静待花开即可。
在同一时刻,东瀛。
远离了朱元璋、马秀英、以及朱标的管束,隐藏在朱樉骨子里的本性终于还是有些冒头了,因为无聊,便开始在封地内大搞风月产业。
要知道这不是后世,如今东瀛风月产业比起大明简直就是一个弟弟。
东瀛风月产业真正起来,要等到他们的战国时期。
封地在东瀛,远离大明。
如今朱樉可以说就是无法无天,也没人能管,他就是出云、石见两个地区的土皇帝。
再加上足利尊氏为了获取大明火器,对于朱樉自然百般奉承与讨好,今日送黄金珍宝、明日就送宝马美人。
好在朱樉脑子还在,虽然沉浸在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可并没有把洪武步枪这些先进火器卖个足利尊氏,这点轻重他还是知道的。
不过他却是耍起了小聪明,面对足利尊氏提出只要成功拿下南朝,将会奉献出如今南朝一半的领土,这种天大的诱惑。
朱樉决定将以前那些被淘汰的落后火器卖个足利尊氏。
徐达离开前最为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在朱慡看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仅替大明处理了那些被淘汰的火器、火药,还换回来如此大的领土,与如此多的金银财宝。
小主,
这笔生意,实在是太赚了。
暂时解决完全民教育的问题后,杨宪将目光重新聚集在生产力改革上。
其实相比金银来说,钢铁才是大明最需要发展的。
如今财政上大明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危险区,来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甚至可以说是富裕的位置。
修铁路一事差不多也是时候,提上议程了。
在大明修铁路,人工便宜的很,但是修路要耗费的钢铁料相比现在的产量,那是天文数字。
因此想要修铁路,先要做的便是大炼钢铁。
还有便是趁着大炼钢铁的这段时间,在全国各地,未来铁路规划路线上,进行修路架桥。
如果还是原先的木桥与石桥,其承重力肯定是不够的,好在如今已经有了水泥,能够让大明的架桥技术直接跨越一个层级,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了增加钢铁产量,杨宪让朱标派人到马鞍山去勘测铁矿。
朝廷派出去的人马顺利地在象山一带,找到了好几座铁矿,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铜和金的伴生矿。
在杨宪的建议下,在马鞍山就地建造一座大型钢铁厂。
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将成为大明主要的钢铁产区。
这些都只是为了接下来大炼钢铁所做的准备而已。
但这只能给炼钢提供便利,还是不能解决如今产量小的现况。
如今大明的铁匠们,早已可以熟练运用灌钢法,控制熟铁中碳的含量,并按照需求制取各种含碳量的钢材。在炼钢上,欧洲人直到两百年后发明了坩埚炼钢法,才堪堪追了上来。
但无论是灌钢法也好,还是坩埚法也罢,都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生产量太小,成本太高。
所以才会有‘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说法啊。
总之这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谁会用珍贵无比的钢材来造铁路啊?
不过未来几百年,世界上的强国无不是以钢铁为躯,因此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杨宪都要把这该死的钢铁量产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