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批准了柏林战役的总计划,苏军开始为柏林战役做准备。
为了迷惑德军,苏军费了不少心思,大量设置假目标,包括坦克模型和火炮模型,让德军高层无法判断苏军的主攻方向。
苏军还对德军的防守情况进行周密侦察,这些情报最终都汇入情报部门,供苏军的将官们参考。
1945年4月15日,苏军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参与进攻的3个方面军一共拥有兵员25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四万多门,坦克和自行火炮六千多辆,各式飞机七千五百多架。
就在毛熊人加紧备战的时候,德国却在遭受连续的失败。
在西线,美英盟军包围了鲁尔区,扫荡着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的德军。
在东线,除了少数几个据点,奥得—尼斯河以东的德军集团全部被消灭。在南线,苏军也已经逼近维尔纳。
面对如此恶劣的形势,德国高层大多数官员觉得德国最好的出路,是向美英盟军投降,以免柏林落入毛熊人之手。
然而希大爷不愿意投降,那样他将难逃被审判、被处死的命运。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德国元首打算继续战斗下去,直到最后一刻。
而他手下的将领们,却根本没有认真执行抵抗美英盟军的命令。
要么完全不抵抗,要么就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投降。使得美英盟军的行进轻松得像在旅游。
只有对苏军,德军才是认真在抵抗。
德军愿意拼死保卫柏林,已经不是为了胜利,而是希望能够把苏军挡在奥得—尼斯河以东,让美英盟军来占领柏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至于德军为何能接受美英盟军,却不愿意接受苏军,除了历史恩怨外,更重要是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构筑保卫柏林的防线时,德军充分利用奥得—尼斯河这一天然屏障。在该处构筑出梯次配置的三道防御地带,工事极为坚固。
在市区,德军将城中各个大型建筑都改造成坚固的火力支撑点,在通往市中心的街道上还设有街垒,十字路口和广场上都配了火炮,埋伏了坦克,还修筑了400多个钢筋混凝土工事。
由于德军的精锐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守卫柏林的部队,大多数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子或年近花甲的老人,普遍缺乏训练和装备。
希大爷为了提高官兵们的抵抗意志,甚至制定了种种严苛的战场纪律。
4月16日凌晨,苏军下达了攻击令。
很快,白俄第1方面军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御。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在同时发起进攻,并且迅速渡过尼斯河。
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几乎所有炮火,德军终于经受不住苏军暴风雨般炮弹的攻击,开始向市区方向退却。苏军终于攻占了施劳弗高地,并开始向柏林城挺进。
从4月16日至21日,尽管德军拼命抵抗,造成苏军巨大的伤亡,但是苏军仍然突破了德军防线。第1白毛方面军击溃德军第9集团军主力16个师,歼敌7.8万人。德军为抵御苏军而修筑的奥得河防线全部崩溃。
此时的柏林城中,魏德林手上的防守部队已经不到12万人,几乎没有空中支援,仅有几十辆坦克和少量的火炮。
到了1945年4月26日,直接攻击柏林城的苏军共有近50万人,上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空中也是苏军的天下。
单纯从兵力和兵器来说,苏军远远超过德军,而且很多部队具有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德军经过柏林外围战的打击,已成强弩之末。通信设施也遭到苏军极大破坏,因此德军彼此之间无法保持有效联系,也就无法协同作战,共同防御。
按照毛熊最高统帅部的安排,攻打柏林市区的任务将由两个方面军协同完成。
斯大林私下里在两军之间制造竞争气氛,借此激励尽快攻克柏林。
1945年4月26日,苏军发动总攻,德军依托每一幢楼房向苏军射击,阻挡苏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