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远征前的准备

只要宋军进入蒙境,能抢的就更多,补给就更不是问题。

至于蒙军来打补给?其他欧洲国家害怕,宋军可不怕。

从乌蓝巴托回来,李亮又带着人来到泰北城北面一片区域,这边条件相当好,西面是流行泰北城的鄂尔浑河,东面是一条数千亩的淡水湖,宋人取名孟河,算是纪念孟珙带兵驻守哈剌合林,中间有两片丛林,加起来有一万五千多亩。

蒙军当年把哈剌合林城建在这里,也是看中这片丛林,但在建城时,用了不少大树,后来宋军又来扩建,然后还复建了招州,复州,又建了好多木屋,这才三年时间,一万多亩丛林被砍了约十分之一。

李宗旺跟着父亲第一次过来,就看到河边用木遮栏围着一圈,然后用麻绳连接起来,圈着一个个牧场。

大量的牛羊在其中走来走去,更远的地方还有木头拼起的木板棚,这些木板棚比较简单,上面披着浸过油的牛羊皮,用来防雨,还有保温措施,主要的作用有放草捆和放耕牛。

李亮这时指着前面对儿子道:“进入冬天后,草原上会有积雪,牧民们会用草捆来养牛羊。”

草捆是夏天打的青草,捆成草捆,一般可以保存一到两天,蒙军长途行军时,也会带着当草料,但肯定也会带豆料,豆料对战马是最有用的,战途打仗,不能没有豆料。

蒙古人在这边主要是养黄牛和牦牛,当肉食用,宋军来后又引来了水牛用作耕牛,水牛没黄牛耐寒,所以需要牛棚过冬保暖。

“依你看,按每将三千人标准,如果我军要进行长达两个多月的行军路程,带三个月的粮草,在尽量减少辎重和马车的情况下,要如何带?”这时李军开始考查儿子。

儿子没当军,只干了锦衣卫,但李亮感觉锦衣卫上升有限,这边没啥事,在大宋其他地方,锦衣卫有监督地方官员的职责,这边都没什么地方官,在前线,和军队差不多功能,他是希望儿子将来还是转为军中武官的。

“带火炮和投石机不?”李宗旺反问父亲。

李亮想了想,道:“据说西边很多王国都是刚进入封建没多久,城堡低矮不说,大量的城堡都是木制,我们主要还是想在野外打败蒙军,其他王国不堪一击。”

“总督(孟珙)的意思,一个将最多带两门火炮,也可能不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几千里路火炮不好走,宋军可能会带新型全铜火炮,这种新式火炮比较轻,打的也远,但不会带太多。

按宋军一将三千人,带两门火炮算,三万人马才带十门,十万人马才带三十门火炮,相当之少。

而且李亮说也不定一将能带两门,可能两将带两门。

反正宋军西征,带的火炮肯定不多。

火炮不多,拉火炮的马车就少,那载粮草的马就多了。

李宗旺道:“这么点火炮,那运输火炮战马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按李亮所说,一将的标准是三千多人,就算三千人。

现在宋军远征和蒙古人差不多,三千人打底是六千战马,路程远的话,可能带七千到八千战马,这次路程超远,估计人手要带三匹,即九千匹战马。

宋军一般在夏秋季出发,沿路战马牛羊可以吃青草,带的草料就少,但需要带豆料。

“战马出征每天最少要一斤豆料,前期不打仗,咱们省点三天吃一次豆料,一匹战马一个月算十斤豆料,三个月最少得带三十斤。”

蒙军远征时,也不一定会带大量的豆料,更不会保证战马天天有的吃。

能吃草料的,尽量会吃草料,通常战斗之前,会补些豆料,让战马更有精神,平时可能和着吃,一把草料里夹点豆料。

李宗旺说带三十斤豆料一匹马,已经算是比较多的。

然后草料也要带点,并不是沿路所有地方都有草料吃。

仅一匹战马所需要的粮草,三个月最少要带六十斤才能保障基本需要。

当然,李宗旺没考虑宋军被包围的,如果被包围在某处,这些粮草肯定是不够,因为他认为现在全世界没有军队能围住宋军。

宋军三个月的米粮肉干等带的不多,三十斤足以,多喝粥,多吃肉,带少量肉干,另外蔬菜干、水果干带二十斤,然后会带大量的羊赶路,这也是他们每天只保证五十里-——七十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