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小的圆柱形筒子里挖土,镢头根本就用不上,而这个“把笃”则是专门为打井设计的。”
“打井人窝坐在那小小的井筒里,两手抓着“把笃”,一上一下地在自己的两腿之间像打桩似的凿土。这种力气全用在那个“把笃”上面的石头上,石头越大,凿的就越深,出的土就越多,因此,没有一定力气就连那个“把笃”拿都拿不动,不要说一上一下地凿了。”
“再次,要有耐力。坐在圆柱形的井筒里,一是十分不舒服。穿一条短裤,光着上身盘腿坐在十几米几十米深而直径只有五六十公分的泥土洞中,腿脚伸不开,双手无处放,英雄无“用武之地”,那个难受劲可想而知;”
“二是进度非常慢。打井是进度最慢的活路。在那么小的地方用“把笃”挖土,像用手指头抠土似的,一疙瘩一疙瘩地凿,凿够一布袋子了,再喊上面的人把布袋子放下来,用手把土一把一把地刨进布袋子,然后再说“好了”,再让上面的人把布袋子搅上去。接着,再用那个“把笃”一点一点地凿。这样,一天下来能打个三四尺深就不错了。”
“如果碰上石盆,就是石层,则更麻烦,还要用小榔头和铁钎子打,有时要打好几天才能打开。”
“所以,一眼井要打出水,一般至少要半个多月,如果井深或者石层厚,那就时间更长,有时要一个多月或更长时间。”
“三是闷热的难受。那么小的井筒,那么深的地下,而且还是大运动量的劳动,人坐在里面可想而知,所以,打井者在井下凿一个多小时,就要上来换口气,喝口茶,抽袋旱烟,歇上一会儿后再下去。”
“当井下人从井上来时,用“五麻六道”,“汗流浃背”形容,感觉言语是十分苍白的。”
“所以,打井一般都选择在秋天和冬天,夏天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作业,会闷死人的。”
“第四,要不怕危险。在那么小的地方作业,上面任何小小的东西掉下去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危险。”
“而且越打越深,危险性就越大。这时,井上井下的人都把心悬在打井上。家里的老人这时哪儿都不去,搬个凳子坐在打井现场,一会儿检查辘轳上的绳索,一会儿收拾井边放的东西,生怕有一丁点儿的什么东西掉下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