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大野泽上的流言

皇帝临行前说,任嚣不适应百越气候和风土,身体状况必然不好,所以这些亲族人群中还夹带了两个太医。如果任嚣愿意,也可把任嚣带回咸阳,由赵佗主理百越之地。

陆贾把桂林郡的情况写成奏章,用六百里加急回报咸阳,然后只在桂林稍息了一夜,就又继续向西往象郡而去。

小主,

大野泽。

因为廪丘附近来了一支万人大军,并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占据了廪丘、阳晋、郓邑三城,整个大野泽边的渔户(匪户)都开始自危起来。

廪丘、阳晋一带,春秋时属齐地,在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西北。公元前548年,齐因廪丘叛归晋国赵氏,与晋国发生廪丘之战。齐军大败,亡卒三万余人,弃车二千乘。

这片区域夹在黄河和大野泽之间,属于平原地带,利于车战。由于古时辎重多走水路,所以此地并非造反者的善地,很容易被沿河水而来的官军快速围歼。不过此时由于各地反秦如火如荼,官军实在顾不过来,而且此时此地已经被张楚的周市军占据,只留有少量军兵,大批的军兵已经继续向东北方向的齐郡而去。

据大野泽边疯传的谣言中说,新来的这支军队披甲执兵,全套的秦军精良装备,以极快的速度就赶走了周市军留下那些刚由流民转成的军卒,占据了廪丘和阳晋。

你说他们是官军,他们占了地盘也不捉拿反秦义士进行反攻倒算,攻两城所获的少量俘虏也都尽皆释放,赶回家去拉倒。有些当地闲民参加了周市军的,也没人到家里查问搜捕,打散、被俘的周市军卒回到就在城中的家里时,也无人过问。

你说他们也是义军,他们攻下廪丘、阳晋后却不像其他义军(如周市军)一般高举大旗招纳流民,也没有一句反秦的口号,甚至有流民前去投奔想混口饭吃还被凶残的拒之门外,俘虏求收留也不答应。

由于这支军队占据廪丘和阳晋的方式让人看来就是为了占城,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所以刚有觊觎郓邑(郓城县)的征兆,郓邑中的数百周市军卒立即一哄而散,直接把城邑放弃了。这也难怪,周市军在这三城多者也只有三百守城卒,如何扛得过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

怪异的是,这支军队占据廪丘、阳晋和郓邑后就再无其他动作,偃旗息鼓,似乎很满足于以如此强大的兵力只经营这小小的一亩三分地。三城正好是个三角形,攻一城就会受其他两城威胁。这样一种配置,附近的周市军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大部队奔齐郡去了,周边城邑的士卒都不多,只得放弃这三城。

据谣传说,这支军队的将军已经与周市达成了协议,周市允许他们占据三城,前提是不能再扩大地盘。

只是这支军队在廪丘留了两千士卒,阳晋也是两千,郓邑靠近大野泽,反倒有七千多人。廪丘靠近河水还好,郓邑则已近大野泽畔。泽边那些渔户匪户,最大团伙就是彭越的百多人,在郓邑附近能拉出来的最多一伙人不过四、五十,如何与郓邑的七千精兵抗衡?这些兵卒看上去都是齐人的相貌,身强力壮的,战力极强。

逃入泽中?人家又没来祸害你,就是按照常规在三城的领地上收取租赋,与往常官府所收相比,没多收一个钱。你要想不给只有入泽躲避,入了泽人家既不追杀也不把你家翻过来。等你上了岸,人家不知如何总能知道,然后就又来收缴。你说没钱,人家说没关系,可以用渔获折抵。人家又不过分,你总不能为了正常的租赋就永恒的去过水上流亡生活。

虽然这股势力不祸害乡里,可强大的压力就在大野泽民的头顶上悬着,那些泽边自由自在惯了的渔户匪盗,心里总是惴惴,开始寻求安全感。

大野泽边本荒僻,可也不知道怎么了,可能是反秦义旗四处高举,导致近日来流言不绝。

前一段时间的流言说,几股大的义军在打大野泽民的主意,比如占据河水对岸赵地的武臣,和从西边大梁而来的周市。后来周市果然来了,不过没打大野泽的主意,风一般的卷过,占据了沿途城邑并留下守城兵卒,就继续向东了。

然后流言又说齐地田氏王族蠢蠢欲动,南面留县、丰沛、彭城楚人也不会安生。果然,丰沛之地出了个沛公,举旗造反后向北打到了方与,不过让人松口气的是这个沛公没有继续向北……

这些流言和实际的事实造成的结果就是,一股主流的论调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大泽之上皆为兄弟,只要大泽周边的兄弟拧成一股绳,任何一方势力都不能小觑,大泽之上,以往皆自在独立,为什么要受他人管制?外有四方之兵,内需大家抱团”。

这论调一出,大野泽周边的泽匪们仔细一琢磨,对啊,大家平时都是声气相通,都是自己人,自己人干嘛不相信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