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雒阳城防改造

李超思索着:“城墙虽阔,投石机若要覆盖城下百步,则需数百人拽动,城顶站不下这么多人,还是用大弩吧,可用滑车引绳到城下以数十人张弩,比投石机可行。依郡丞的看法,制作几个吊楼比较适宜?”

姬延又铺开一张帛图:“雒阳城大致周遭三十里,有九门。愚意以为九门间八段城墙,每段择居中马面建吊楼四座,与城门和其他马面相辅相成构成交叉箭矢覆盖,共需三十二座。没办法,雒阳太大,以如此密度,两吊楼间最大仍有二至三百步,需在吊楼内用可射一百五十步之硬弩。”

“三十二座?时间上会不会赶不及?”李超开始怀疑这个方法了。

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大都采用榫卯连接,这就对木制品的精细加工有较高的要求。如果不采用榫卯结构,则是以大绳捆扎,其强度会随使用时间而下降,对于有人员在内的吊楼则比较危险。

姬延摊了摊手:“这恐怕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何况现在人手不足,尤其木制工匠严重不足。吏目们算过,实际上两个月可能连一半的数量都不一定制的出来。”

李超笑了:“看来只能在守城军卒和吊楼使用上,选一个折衷方略。现在天色尚早,不若去城上看看,想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姬延点点头:“遵郡守之意,那就去实地勘察一番。”

两人出了官衙上了同一辆车,向城门驰去。

车上,姬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郡守,你说若按郡尉的图样筑成了荥阳城墙,万一失守被敌方占据,那我方要想夺回来,是不是同样的也很难攻?”

李超闻言一愣:“郡丞所想还真有道理。城再坚,也需人守卫,如果兵力不足,再好的城墙结构也挡不住敌方的拼死攻击。如果真的一旦失守,再想夺回来还确实成了一个艰巨的事情。”

他不由得开始思索,这事儿看来需要上奏皇帝才行了,不能光想着利于自己防守,且不说敌方夺城,就说敌方见到如此城防后照方抓药的对自己的城池也采用相同方法构筑,那我方夺城同样会遇到相同的麻烦……

李超到雒阳是从东侧的城门进入的,而西侧城门距离官衙最近,所以两人驾车准备先到西门。距离城门还有几百步的时候,李超眼尖,一眼看到城门楼上竖着一个高杆,高杆顶上又有一个水平横杆,构成了T字形。李超连忙命御手降低车速,问姬延:“那是个什么东西?”

姬延顺着李超手指的方向一看就笑了:“郡守,这是咸阳那边不知哪位发明的传讯方式,叫快传。这里离得有点远郡守看不太清楚,上面那个横杆实际是两根,可以由下面的大绳操纵竖立、上斜、水平、下斜,两根横杆的不同状态代表不同的信号,具体的延也不十分清楚。从雒阳向西,大约每隔十至二十里左右,都建有这样的快传,往渑池方向一路通向咸阳,大都架设在亭驿所在的高处。至夜则在高杆顶上升起牛脂大灯,灯前也有大绳操纵的挡板,通过遮断光亮的方式传讯。城东北城门上也有这样一个高杆,是用来接续向荥阳方向传讯的。”

李超稍稍顿了一下,立即就喜出望外:“这很类似边塞军中以鼓角旗号传讯的方式啊,如此传讯确实快捷。”

他低头掐指一算:“如果所有亭驿同步收发讯息,一条消息用不了两个时辰就可传至咸阳。现在这个快传,可以使用了吗?”

姬延摇摇头:“延在本郡内只是按照咸阳的制令构建此物,并招募人员学习传讯的方式。讯号本身很简单,就是传递从一到十共十个数字,所以习练讯息发送也很容易。”

“但如何利用数字传递讯息并未说明,咸阳方面说会派遣专门人员来译解讯息,并对郡府需要传递的讯息进行,嗯,叫编码,他们管这种人叫书讯者。本郡内,咸阳说第一步会派遣三名书讯者,一名驻渑池为函谷关编制警报讯息,一名驻守郡府为郡守使用,另一名派驻荥阳为郡尉使用,以后再根据各县的重要性增加书讯者。”

“看来这重要程度排序是先以军务为主的,想必那些书讯者在把消息编为快传讯息的时候,也有一套独有的方式,不然如果敌方占据了一个亭驿,就可以获知我方传递的讯息内容了,甚至还可以用假讯息欺瞒咸阳或我等。”李超分析道。

“想必就是如郡守所说,不然干嘛要单独派出书讯者呢。”姬延同意的点头。

李超和姬延没有真的上城去看,雒阳城正如姬延所说,周遭三十里,在城上只能看到一段,不可能短时间内走遍城墙。两人乘车来到城外,沿着护城河驾车飞驰,边走边看边商议,到天色昏暗时,也不过看了三分之一的城墙。

回到郡府后,李超要了一份雒阳城平面的帛图,然后把与姬延商议的雒阳城防现状、增加吊楼的想法及麻烦和姬延提到的若攻击新城构造类型的敌城问题等,写了一份奏章,与雒阳城图一道封好,准备第二天一早就以六百里加急速递咸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是快传现在就能用多好。”李超在封好奏简的同时不无遗憾的摇摇头,如果快传可用,晚上也照样能传递消息,也许明日就可得到咸阳的答复,所有的事情就都能快起来了。

他心里突然一动,拿起一根竹简又写了一个期望咸阳能加速尽快向三川郡派遣书讯者的附言装入了奏简袋。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