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进军互联网
陈兵与王安时一番交流,确立了软件服务这个新的业务。看似轻描淡写,其实陈兵对软件的看重尤在硬件之上。
后世一提到卡脖子,总是会说起芯片等核心硬件,这是因为硬件更加的基础,也看得见摸得着,更容易被大众所熟知。
但其实,在软件领域,中国追赶的更加艰难,尤其是基础软件,如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甚至计算机语言,几乎都是在用国外的。
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的底层逻辑的具现化,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到了80年代,计算机语言已经从最早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进化到了高级语言,而且大部分的高级语言都已经成型了。
在80年代之前,计算机的发展主线,一直围绕的是计算机的功能开发,也就是计算机能用来实现那些功能,这段时间,计算机的应用者大部分还是专业的人士。
在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微机的出现,尤其是PC的普及,计算机的发展主线,已经开始转向了应用的研发,也就是计算机的这些功能,可以在哪些场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哪些应用可以变现出更大的商业价值。
计算机产业从功能开发阶段转向应用开发阶段,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软件产业的兴起和独立。
在功能开发时代,大部分的软件类产品,都是附属于硬件的,是为了尽可能实现硬件功能而进行的研发,这个时代的软件非常难以进行商业变现,软件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为硬件公司提供技术服务。
但进入了应用开发时代,计算机的功能已经足够强大和全面,软件的研发也开始以应用场景为导向,各种因为场景应用价值而更容易变现的软件,就开始大规模的兴起了。
等到了90年代之后,除了少部分的龙头厂商还在进行计算机的功能开发,绝大部分的软件厂商,都已经转向了应用开发。
所谓的基础软件,后世的定义包括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件、语言处理系统(包括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和汇编程序)和办公软件(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幻灯片以及一些初级图片处理程序)等。
从这个划分就可以看出,这些基础软件,其实就是联结计算机硬件功能和应用软件的节点或基础。
产业的发展是由需求引导的,中国软件产业的大规模兴起,其实已经是90年代之后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国外基础软件已经非常的发达,占据甚至垄断了基础软件市场,新兴的软件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应用开发。
中国的软件企业大都是白手起家,需要快速的积累资本,在如此的市场环境之下,自然就会全面的转向应用开发。
除了办公软件中,因为中文语言的特殊,有一个WPS软件与微软短暂竞争过之外,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企业,在这些基础软件产业投入太多的研发资源。
等到中国各方面发展到一定阶段,软件产业规模也足够庞大,回过头来一看,这些基础软件,几乎没有任何中国自己的产品,这个时候再想从头追赶,其难度和需要的海量资金,就几乎会让所有的人头皮发麻。
硬件行业,是以各种物理、化学原理为基础,要实现某一个硬件功能,其实可以有很多条路径,每一次新技术的兴起,都可以给硬件行业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
但软件的基础是什么?是数学、是逻辑,这些更底层更基础的东西,演化的比其他学科要缓慢很多,也造成了软件产业尤其是基础软件,几乎很少有什么“弯道超车”的机会。
80年代,是全球软件产业真正开始成型的时间窗口,尤其是基础软件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彻底奠定,正是中国在这个领域发力追赶的好机会。
软件行业非常的庞大,分支众多,各种应用软件、行业软件,是在应用场景基础上产生的,陈兵即使是重生者,也无法去参与全部的领域。
这种软件服务,以当前内地的贫困状况,短期内根本不可能形成太大的营收规模。对英豪本身的业绩贡献并不会太大,需要投入的资源也并不多。。
这次陈兵让王安时推出软件服务业务,其实是为未来的中国软件业,提前开拓一个商业模式样板,培养和教育市场,可以让后来者能够更容易加入到这个巨大产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