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腊月 过年(五)

男的:“那……还是我把米送过去,放在你家门口。”

女的:“不用,我带了手电筒,自己能慢慢背回去。”

又是女的:“孤岩,答应借我的100元,早几天备好,初七、八那二天,我会来拿。”

男的:“那你答应陪伴我半个月的事,什么时间兑现。”

女的:“我自然会兑现,你放心,等我大男谢功富初十到县城复习了,我就会来陪你。”

……

苏一铭再也无心听下去,知道那女的叫谢珠妹,是去县城复读的谢功富的母亲。

苏一铭前个月去前山晒番薯丝时,曾听族叔们讲过一次她被打之事。

从今天的对话中,苏一铭感到作用母亲,她还是可敬的。

丈夫瘫痪在床,一个弱女子独力供养二个孩子读书,为了孩子的尊严,坚决谢绝鳏夫上门。

这就是八十年代初,山村农村孩子求学路的一个缩影。

父母们起早贪黑,栉风沐雨,任劳任怨,为的是一个希望。

也有许多家庭,为着几分工分,增加一份粮食收入,早早地让孩子辍了学。

特别是女孩子,如花的季节,美好的青春,被扼杀了希望,整天挥汗在农间田野里。

生活有时真是无奈的。

但生活也是美好的。

正是千千万万个谢功男、张小娟们的废寝忘食,奋斗不息,才有了知识改变命运。

涓涓之水,汇成江河,支起了民族复兴的脊梁。

让后来的千千万万个阿红、阿柳都有读大学的希望,不再留下遗憾。

苏一铭一时感概万千,思潮起伏。

……

“哥,这么冷,你怎么一个人在路上?”

妹妹丽云的忽然叫声,惊醒了往想中的苏一铭。

苏一铭说:“丽云,你怎么也出来了?”

“妈看你出来这么久,不放心,叫我出来寻找你。”

两行泪水忍不住从眼中脱框而出。

儿女,不管在哪里,都是母亲永远的牵挂。

“哥,我怎么感觉你流泪了?”

“没什么,刚才被风刮进了一粒沙,现在好了,出来了。”

“哥,你还要站会儿吗?”

“不了,丽云,我们回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