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乾坤合一并非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境界,而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来逐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调整,以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要学会从乾坤的运行规律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追求乾坤合一的境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践行乾坤合一的理念。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修炼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精神更加集中、稳定;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关心他人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接近乾坤合一的境界,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
乾坤合一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适用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在一个乾坤合一的社会中,人们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实现社会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协调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乾坤合一的理念也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引导人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总之,乾坤合一作为周易哲学中的重要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深入探讨合元神与乾坤相呼应,达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这一主题,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乾坤合一的境界及其意义。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积极地传承和弘扬乾坤合一的理念,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作出积极的贡献。让我们以乾坤合一的境界为指引,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第2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在菩提祖师的教导下,领悟修行真谛、回归本真并使元神合一,踏上修行长生不老之术的正途。这一回与《西游记》中魂魄相关的经典情节和典故有以下联系:
1. 孙悟空被勾魂:
在故事发展逻辑上,此回孙悟空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为后来他被地府勾魂的情节埋下伏笔。学成本事后,孙悟空自认为已超脱生死,但实际上他虽学了本领,却因未被天庭正式认可、没有仙箓,且还未经历过菩提祖师所说的“三灾利害”考验,所以仍在生死轮回之中。
后来孙悟空在花果山与六大王喝酒喝醉后,梦见自己的魂魄被地府勾走。这引发了他大闹地府,销毁生死簿的后续情节,也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抗争以及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这一系列事件都与“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孙悟空对长生不老的探索和追求紧密相关,凸显出他在修行之路上不断突破生死限制的过程。
孙悟空被勾魂: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生死轮回与修行之路:
在《西游记》的故事发展逻辑中,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为孙悟空后来被地府勾魂的情节埋下了重要伏笔。在这一回中,孙悟空开始了他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执着追求。
孙悟空在菩提祖师的教导下,学成了一身本领,他自认为已经超脱了生死的束缚。然而,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他在修行道路上的一个阶段,并非真正的超脱。尽管他已经掌握了强大的技能,但由于他尚未得到天庭的正式认可,没有仙箓,并且还没有经历过菩提祖师所说的“三灾利害”的考验,他实际上仍然处于生死轮回的范畴之中。
这种状态在周易哲学中可以被理解为“阴阳未济”,即事物的发展尚未达到完美的平衡和和谐。孙悟空虽然有了强大的力量,但他在精神和心灵层面上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的地方。
后来,当孙悟空在花果山与六大王喝酒喝醉后,他梦见自己的魂魄被地府勾走。这一梦境成为了现实,引发了他大闹地府,销毁生死簿的后续情节。这一系列事件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死的抗争,更展现了他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孙悟空的这种抗争和追求是他在修行过程中不断突破生死限制的体现。他通过与地府的斗争,试图打破生死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和永恒。这种对生死的抗争,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
在孙悟空的修行之路上,“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一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追求长生不老的信念。而他被地府勾魂的情节,则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与“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孙悟空对长生不老的探索和追求紧密相关孙悟空在修行之路上不断突破生死限制的过程,也反映了他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考验。
在周易哲学中,生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修行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孙悟空的经历告诉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逃避生死的问题,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它,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寻求超越生死的方法和途径。
同时,孙悟空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也提醒我们,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完善,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总之,孙悟空被勾魂这一情节,从周易哲学的深度进行解析,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孙悟空的修行之路,以及他在面对生死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这也为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面对生死和修行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2. 唐太宗游地府:
从修行与生死的主题关联来看,唐太宗游地府的情节与孙悟空的修行经历形成一种呼应。唐太宗因泾河龙王之事受惊,重病而亡后魂魄进入地府。这与孙悟空最初对生死的困惑以及后来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都围绕着生死这一主题展开。
唐太宗在地府中经历了种种,见识了因果报应,还阳后决定举办水陆大会超度孤魂野鬼,这也为唐僧西天取经埋下了伏笔。而孙悟空的修行之路也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的境界,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意义和生死轮回的探索与思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周易哲学视角看修行与生死:唐太宗游地府与孙悟空修行经历的呼应
在《周易》的哲学体系中,天地万物皆处于不断的变化与演进之中,而修行与生死这两个主题,更是贯穿了人类的思考与探索。在《西游记》这部经典之作中,唐太宗游地府的情节与孙悟空的修行经历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这种呼应从修行与生死的主题关联中得以深刻体现。
唐太宗因泾河龙王之事受惊,重病而亡后魂魄进入地府。这一情节揭示了生死的无常与突然。在《周易》中,阴阳的变化是无常的,而生死正是这种无常的极端体现。唐太宗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瞬间可能面临的转折,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的不可预测性。
与此同时,孙悟空最初对生死的困惑以及后来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也都紧紧围绕着生死这一主题展开。孙悟空从花果山的石猴开始,对生死有着本能的恐惧。他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于是踏上了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的征程。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挑战与磨难,不断地探索与修行,体现了《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
唐太宗在地府中经历了种种,见识了因果报应。他看到了生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善恶有报的道理。在《周易》中,因果循环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唐太宗的地府之旅让他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与使命,也让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还阳后,唐太宗决定举办水陆大会超度孤魂野鬼,这不仅是对他在地府经历的一种回应,也为唐僧西天取经埋下了伏笔。这一情节展现了唐太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弥补过去的过错,为众生谋福祉。这种对生命的关怀与救赎,与《周易》中“厚德载物”的理念相契合。
而孙悟空的修行之路更是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他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追求更高的境界。他与天兵天将的战斗、与妖怪的周旋,都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执着与追求。在《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贯穿始终,孙悟空的修行过程正是不断地适应变化、寻求突破的过程。
唐太宗与孙悟空的经历,都体现了对生命意义和生死轮回的探索与思考。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不同的方式,试图解开生命的谜团,寻找生命的真谛。这种探索与思考,不仅是《西游记》的核心主题,也是《周易》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周易》中,生命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生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一个循环的环节。通过对生死的理解与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生命的本质,珍惜当下,追求更高的价值。唐太宗和孙悟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修行的意义与力量。
唐太宗的地府之旅和孙悟空的修行经历,是《西游记》中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情节。它们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修行与生死的关系,也让我们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对生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因果报应的力量,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与坚韧,也看到了修行者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
总之,唐太宗游地府与孙悟空的修行经历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西游记》中关于修行与生死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品味。
3. 寇善人还魂:
在“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强调了修行者要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坚定,才能领悟长生不老之术的真正含义。寇善人还魂的情节中,孙悟空为了洗清师徒的嫌疑,前往地府找十殿阎王,并最终让地藏王为寇善人增加“一纪”(十二年)阳寿,寇善人得以还魂。这一情节中地府的作用以及对魂魄的管理,与孙悟空在修行过程中对生死的理解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相呼应。
同时,寇善人还魂的情节也体现了善恶有报的观念,与《西游记》中所传达的修行不仅是追求个人的长生不老,还包括对道德和因果的遵循这一主题相契合。
五、《西游记》第二回对教育有以下启示:
1. 品德教育先行:
礼貌培养:菩提祖师收下悟空后,首先让他学言语礼貌。这体现了品德教育的基础地位。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品德培养。礼貌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素养,一个懂礼貌的学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也更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礼仪课程、组织文明行为宣传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和行为习惯。
道德引导:孙悟空对菩提祖师始终保持着尊重,这是尊师重道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尊重他人的意识以及责任感。通过讲述道德楷模的故事、开展道德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教育需要耐心与积累:
基础积累:孙悟空在正式学习道法之前,花了六七年时间做杂务、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等。这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扎实的基础,就难以取得更高的成就。在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知识体系。
习惯养成:孙悟空在这六七年的时间里,养成了勤劳、自律等良好的习惯。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例如,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习惯,这些习惯将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特点:菩提祖师根据孙悟空的性格特点和求学目标,传授给他适合的道法。这启示教育工作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实施教育。通过观察、交流、测试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提高。
4. 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和坚定的信念:
明确目标:孙悟空一心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目标明确且坚定。在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让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
坚持信念:孙悟空在求道过程中,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教育要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可以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组织励志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斗志。
5.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展示与谦逊:
自我展示的时机:孙悟空在众师兄面前卖弄地煞七十二变,结果被菩提祖师发现并赶下山。这提醒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可以适当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但要注意场合和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展示,让他们明白在合适的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但过度的卖弄则会适得其反。
谦逊的态度:谦逊是一种美德,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才能的同时,也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教师要以身作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学习和进步。
六、《以周易哲学解读<西游记>开门诗的奥秘》
《西游记》开篇的开门诗,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寓意。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解析,更能揭示其背后的玄妙之处。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首开门诗仿佛是一幅宏大的画卷,展现了天地初始的混沌状态以及后来的演变与发展。
在周易哲学中,混沌象征着阴阳未分的原始状态。“混沌未分天地乱”描绘了宇宙初始的混沌景象,这与周易中“太极生两仪”的观念相契合。太极是宇宙的本源,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而从混沌中逐渐分化出天地,正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变化。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里提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以其神力破开混沌,创造了天地,使清浊得以分辨。在周易哲学中,这种开天辟地的力量可以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创造力和变革的力量。它象征着打破旧有秩序,创造新的局面,这与周易中“变易”的思想不谋而合。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表达了对天地仁德的赞美以及对万物生成的美好期许。在周易哲学中,仁德被视为一种崇高的品质,是天地之道的体现。天地以其仁德覆载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繁衍。同时,“发明万物皆成善”也反映了周易中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万物在天地的滋养下,各自发挥其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有序的世界。
最后一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则点明了《西游记》这部作品与造化之功的关联。西游之旅既是对人生百态的描绘,也是对造化奥秘的探索。在周易哲学中,“造化会元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万物的生成变化之道。通过阅读《西游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规律和道理,从而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开门诗所展现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与周易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揭示了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发展过程,强调了阴阳的相互作用、变化与平衡,以及仁德的重要性。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在变化中寻求发展与成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首开门诗不仅仅是《西游记》的开篇之语,更是一部蕴含着周易哲学智慧的启示录。它引导我们以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和人生,让我们在欣赏这部文学巨着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深入探究《西游记》开门诗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与周易哲学相关的细节。比如,诗中对天地开辟、万物生成的描述,与周易中“乾坤”两卦所代表的天地之道有着深刻的呼应。乾坤是周易中的起始之卦,它们象征着天地的创造与运行,而开门诗中所表达的正是这种天地创造的伟大历程。
此外,诗中对“仁”的强调也与周易中“厚德载物”的思想相契合。“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在周易哲学中,厚德载物意味着以宽厚的品德包容万物,使万物得以和谐共处。《西游记》开门诗中的“覆载群生仰至仁”正是在强调这种仁德的力量,它是宇宙运行的重要支撑,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同时,诗中对“欲知造化会元功”的表述,也让我们联想到周易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深入研究事物的道理和本质,从而达到对天命的认识。《西游记》开门诗中的“欲知造化会元功”则是在告诉我们,要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作品,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和提升。
进一步分析开门诗,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周易哲学中的“时”与“位”的观念。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所处的时间和位置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正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中不断前行,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中,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这与周易哲学中对“时”与“位”的把握是一致的。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西游记》开门诗,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和智慧。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学思考的着作。通过对开门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主题和内涵,也能从中学到许多关于人生、宇宙和哲学的知识。在当今社会,这些知识和智慧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进步。
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开门诗时,或许能从其中感受到更多的深意和韵味。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西游记》探索的大门,也让我们在周易哲学的智慧海洋中畅游,领略到其中无尽的奥秘与魅力。让我们在这充满智慧的旅程中不断前行,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收获更多宝贵的知识和感悟。
七、《周易哲学视角下对〈西游记〉第二回的深度解析》
《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是《西游记》中极具意义的一回,通过周易哲学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
在这一回中,孙悟空前往灵台方寸山,向须菩提祖师学艺。须菩提祖师代表着智慧与启迪,他的存在象征着宇宙的本源和真理。而孙悟空则代表着人类追求真理和成长的精神。
“悟彻菩提真妙理”,这句话体现了孙悟空对真理的追求和领悟。在周易哲学中,“悟”意味着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洞察和理解。孙悟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逐渐领悟到了菩提祖师所传授的真妙理,这也象征着人类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自我,超越局限,达到更高的境界。
“断魔归本合元神”,则表达了孙悟空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战胜自我内心的魔障,回归到本真的状态。在周易哲学中,“魔”可以被理解为内心的杂念、欲望和执着,它们阻碍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的认知。孙悟空通过与魔障的斗争,逐渐摆脱了内心的束缚,实现了与元神的合一,这也象征着人类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断地净化自我,回归到内心的宁静和本真。
周易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这一回中,孙悟空的修行过程也体现了这一哲学观点。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猴子,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大力量和智慧的神灵,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经典原文中提到:“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生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这段原文描述了修行的秘诀和方法,强调了精气神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谨固牢藏来防止漏泄。同时,也提到了通过屏除邪欲来获得清凉,以及在修行过程中如何与宇宙万物相互作用,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升华。
小主,
译文可以理解为:“显现和隐秘都能圆通的真正奇妙的诀窍,可惜修炼生命的方法没有其他的说法。一切都归结为精气神,谨慎牢固地收藏不要泄露。不要泄露,在身体中隐藏,你接受我的传授之道自然会昌盛。口诀记下来多有好处,摒弃邪念欲望就能得到清凉。得到清凉,光芒皎洁,好去丹台观赏明月。月中藏着玉兔,日中藏着金乌,自然有龟蛇相互盘结。相互盘结,性命坚固,却能在火中种出金莲。聚集五行颠倒运用,功业完成后就能成为佛和仙。”
这段译文进一步解释了修行的具体方法和意义,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孙悟空修行的过程和他所追求的目标。
总的来说,《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这一回通过孙悟空的修行经历,深刻地表达了周易哲学中关于真理、自我认知、修行方法和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思想。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智慧的着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八、用不同词牌名对“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进行解析的诗词:
《浣溪沙·悟彻菩提真妙理》
悟彻菩提妙理真,灵台方寸觅仙门。修行路上历艰辛。
断魔归本心神定,合元神韵道心存。西游传奇颂奇人。
《鹧鸪天·悟彻菩提真妙理》
悟彻菩提道妙深,乾坤万象蕴真金。修行磨砺求真谛,断魔除邪见本心。
归本始,合元神,超凡入圣志凌云。西游故事传千古,大圣威名天下闻。
《菩萨蛮·悟彻菩提真妙理》
菩提妙理心明彻,修行路上魔踪绝。归本志如磐,元神契合安。
乾坤含道义,智慧光芒熠。大圣立奇功,传奇耀碧空。
诠释:
《浣溪沙·悟彻菩提真妙理》诠释:“悟彻菩提妙理真”,体现了孙悟空对菩提祖师所授真妙理的深刻领悟;“灵台方寸觅仙门”,描述了他在灵台方寸山寻找仙道的过程;“修行路上历艰辛”,强调了他在修行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断魔归本心神定”,表示他战胜魔障,回归本真,心神安定;“合元神韵道心存”,说明他与元神融合,心中充满了道的神韵。最后“西游传奇颂奇人”,赞誉了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传奇经历和非凡成就。
《鹧鸪天·悟彻菩提真妙理》诠释:“悟彻菩提道妙深”,进一步阐述了他对菩提之道的深刻理解;“乾坤万象蕴真金”,指出世间万物中蕴含着宝贵的真谛。“修行磨砺求真谛”,强调修行过程中的磨炼是为了追求真理;“断魔除邪见本心”,表达了他战胜魔障,保持本心的坚定。“归本始,合元神,超凡入圣志凌云”,描述了他回归本真,与元神合一,志向高远,超凡入圣。“西游故事传千古,大圣威名天下闻”,突出了《西游记》的故事流传千古,孙悟空的威名广为人知。
《菩萨蛮·悟彻菩提真妙理》诠释:“菩提妙理心明彻”,展示了他对菩提妙理的透彻理解;“修行路上魔踪绝”,表现了他在修行路上战胜魔障。“归本志如磐,合元神契合安”,体现了他回归本真的坚定意志和与元神融合的安稳状态。“乾坤含道义,智慧光芒熠”,说明乾坤之中包含着道义,他的智慧闪耀光芒。“大圣立奇功,传奇耀碧空”,强调了孙悟空建立的奇功和他的传奇在天空中闪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