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所以再度沉默不语,是因为这个人情,他不愿意给任何人,或者说是要让那些自恃有功之人之人知道,他们不过是臣子,在这朝堂之上,做主的是皇帝自己。
就在众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普安王走了出来,俯身跪地道:“陛下,魏国公所言在理,眼下天下初定,人心不稳,正是用人之际,玄灵子虽有欺君之罪,但念其往日功劳及在郕王案中,尽心尽力,儿臣愿与魏国公、恭国公一同,为玄灵道长作保,免其一死。以彰显我朝之圣明,陛下之宽仁,此乃万民之福也。”
皇帝闻言,这才面露喜色,缓缓起身,拍了拍普安王的肩头,随即对着玄灵子道:“既然普安王及各路大臣皆为你求情,朕便免你一死,起来吧。”
“谢陛下隆恩。”已然汗如雨下的玄灵子,这才在小青的搀扶缓缓起身。
皇帝走到大殿中央,对着满朝文武道:“玄灵子虽有抗旨不尊之嫌,但念其护驾有功,免其死罪,着命玄灵子继续履行道录司提点一职,擢升青云观为皇家道场,为大宋祈福。三日后,朕开坛祭天,由青云观操持,望你戴罪立功,莫要辜负了普安王及朝廷众臣的期望。”说罢,皇帝目光投向玄灵子。
玄灵子赶忙俯身跪地:“臣遵旨,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至此,众臣才反应过来,皇帝的阳谋,和普安王唱的一出双簧,皇帝唱白脸,普安王唱红脸,让群臣知道普安王的宽仁,也让玄灵子感恩普安王,更是为了将来许仕林这位“文曲星”能死心塌地追随普安王。
而分化杨沂中和张浚,那则是皇帝的帝王心术,自古以来,皇帝和大臣就不能走得太近,而眼下皇帝和杨沂中,共经生死,显然已经关系过近,而随着杨沂中的升迁,即便杨沂中自己不想,难免会有阿谀奉承之臣,向其献媚,若不及时树立一个对立面,朝堂难免会失衡。而这也是为何皇帝被称为孤家寡人,即使再近的近臣,也不可避免地被推离,因为身为皇帝,若只听一家之言,则定会被以偏概全,若对任何人过于宠爱,那其骄横跋扈在所难免。唯有不偏不倚,奉行中庸之道,才是帝王之道。
当皇帝长舒一口气,准备小憩片刻之际,忽然停下了脚步:“朕还有一道旨意。”
普安王这才想起手中尚有一封未宣读的圣旨,赶忙取出准备好的圣旨开始宣读:“已故金山寺住持法海,潜踪于郕王府中忍辱负重,殚精竭虑,在郕王一案中,死战不退,力竭身死,追封其为护国大法师,于金山寺铸舍利宝塔,安葬其身,以彰其功,钦此。”
小青闻言,泪水险些夺眶而出,她心怀感激,她没想到,就连法海,皇帝也没曾忘却。虽然小青不懂皇帝的所作所为,但她也看得出来,皇帝没有落下任何一个人,所有人都得到了封赏,包括法海。
待普安王说罢,皇帝看向小青道:“小青,法海身死,便由你,代他领旨谢恩吧。”
小青和玄灵子相视一眼,玄灵子点了点头,示意小青上前领旨。
小青颤微微走到玉阶前,俯身跪地,双手高举,接过这沉甸甸的圣旨。这一刻,小青对皇帝算是感恩戴德,心悦诚服,这一跪,小青心甘情愿。
小青接过圣旨,沉声道:“谢陛下。”泪水顺着小青的眼角不住的落下,不仅是为了“死里逃生”的玄灵子,更是为了为救自己甘愿一死的法海。
此刻论功行赏便告一段落,而接下来,还有二人亟待皇帝处置,那便是汤思退和陈诚之。此二人勾结郕王犯上作乱,是铁一般的事实,尤其是陈诚之,竟然公然挑衅皇帝,皇帝自不会放过他。而陈诚之自己也知道难逃一死,此刻已然瘫软在地,生无可恋。
与此同时汤思退作为曾经的尚书左仆射,也就是当朝宰相,比陈诚之更懂得审时度势,又借郕王送的“大礼”,顺利完成和金人的议和,此刻的他,反倒一脸轻松,他不求继续留在朝堂,但求苟活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