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视角的关系,再加上声音很轻,所以屏幕前的观众们并没有看到林凡和司马子长的对话。
此时,他们正因为眼前这从未想象过能看到的空前盛况而赞叹不已:
“这是什么神仙编剧?初唐四杰居然在一起为后世奋笔书写他们的诗作!”
“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哈哈哈,你是怕语文课本里面要背的古诗变多吧。”
“背诵量蹭蹭蹭!”
“话说初唐四杰每个人留于后世的诗篇好像都有失佚的。”
“是的,根据记载,这四人的诗作都有失佚,王勃其实是很高产的,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却也只有93篇传世,骆宾王132篇,卢照邻125篇,杨炯最少,只有37篇。”
“37篇?杨炯这么少的吗?”
“王勃高产我可以理解,但杨炯这37篇也太少了啊,他可比王勃活得长啊。”
“杨炯其实算是个特例,他虽然年少成名被誉为神童,但他本身却并没有什么追求,弘文馆那种地方,他都能待十六年,属于那种胸无大志,安于现状的性格。”
“十六年?他是十一岁进的弘文馆吧?那是在那一直待到了王勃去世以后?”
“所以他是在王勃死后,开始发奋图强的?”
“那就不知道了啊,但初唐四杰对诗词所作的贡献却是无人能出其右,要不是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引领了当时的诗坛,唐朝估计还要陷在都是条条框框的六对八对的上官体当中出不来呢。”
“那确实,杨炯虽然产量不高,但所有传世之作却均是风格鲜明,或借诗喻志,或借诗喻情。”
“哪有,你们说的跟我知道的完全不一样,杨炯传世的作品少,完全是因为他就是一个老好人好吗,我年轻的时候,多少人找他写骈文,那种东西,是给死人写的,类似传记,大同小异,是没啥传世意义的,但他却也是来者不拒,低产是情有可原的好吗?”
“还有这一说吗?那可能是我想多了。”
“不思进取,还总是做老好人,这个杨炯是我本人了!”
“话说这四位也是真的顶,从白天一直写到傍晚,中途累了喝喝酒,但上手却全都不见停的,真的是六!”
“哎?这不是停了吗?杨炯就慢下来了,写写停停的。”
“可不是么?卢照邻和骆宾王的速度也开始慢下来了,是因为镜头被放慢了的关系吗?”
“应该不是,估计这回是动真格的了,前面是回忆加抄写,所以写得快,但当该写的都写完了以后,那就是真刀实枪的临场创作了。”
“这么看来,现在这一幕才是古代诗会该有的节奏啊!大家一起写诗,然后写完一起鉴赏。”
“可不是么,刚刚那个直接口诵真的太超纲了,我估计整个初唐也就他们四个能做到,换个人来都够呛。”
确如屏幕前的观众们所说。
此时的初唐四杰,脸上的神情个个无比专注,而在他们的石桌边上,也已经堆叠了一层厚厚的诗作。
林凡放缓时间流速,让时间恢复正常。
随后,他来到骆宾王的身旁,将其边上的诗作收起,随后看向了他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