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灾难

那段时间仿佛天天过年,顿顿食肉,谁不叫声好?

李旭东在报纸上看得激动的泪水止不住的流,连着往四九城寄去了十几封信件,想要当个“吹哨者”,只是声音太小了,一点点声响如同泥牛入海消失得无影无踪。

? 为了真实有效的报导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运动,李旭东准备动用自己家在香江的报社和电台,他知道一旦动用了这些,他就再也没有了退路,不过人总是要选择的,不能因为逆风而不前进了,对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五九年六月,李旭东自己掏钱组建了香江媒体访问团,当然所谓的记者都是李旭东自己集团内部的人,就连刚刚成立的电视台也派出了大量的记者北上,他要揭开这个盖子,看看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 李旭东主打的就是真实,坚决不造假,就连广告都要实地考察,新闻采访自然就必须十分真实了。歌功颂德?不存在的,按照李旭东的要求,先保留底稿,誊抄一份交给四九城,或者是直接把采访的录像带送到四九城。让他们别误会,这第一步是内部自查,不要被虚幻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盖子打开了总要有人担责的。

? 受访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没见过摄像机和话筒,还以为是洋枪洋炮,妇女们吓得不敢吱声,关键时刻还是得大老爷们接受采访,李旭东点名的几位领导是重点采访对象,看看不一样的说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也想看看这些地方是怎么种出连科学都解释不了的高产粮食。

? 结果很可笑,当一个谎言说出去的时候,就需要无数个谎言去掩盖。

李旭东不想用春秋笔法带过去,大食堂更是采访的重点,即将面临的断粮是每个基层大食堂最普遍的问题,即使是喝稀粥也熬不过这个秋天,对于吃的食物,他们编了这么一段顺口溜:一进食堂门,稀饭一大盆,盆内有个碗,碗里有个人。

这才是吃大锅饭的第二年啊,记者们纷纷在采访的末尾问出了问题,称得上是心灵拷问。

? 李旭东让新闻记者继续深入内地进行采访,包括他曾经提及的大农庄,那里也是采访重点。

大农庄因为有大量的压水井,避免了重旱的问题,但是饲养场里也是空空如也,当记者问询的时候,场长也是十分无奈的拿出一大摞批条道:“没办法啊,领导写的条子,不管是计划内调拨牲畜,还是计划外的,不给就撤职,我还能咋办?挡不住啊!”

一饮一啄,当初农庄的红火变成了红果果的嘲讽。

? 早在五九年一月,李旭东就安排船队世界各地去接收粮食,小麦和大麦李旭东都要,大米的价格比小麦贵了百分之七十,比大麦贵了一倍多。

钱李旭东不是很缺,财大气粗说的就是他,但是他也不会浪费自己手中的钱,性价比也很重要。

李家的船队已经扩建了,四十多艘不同吨位的巨轮穿梭于世界最大的产粮区域,阿尔巴尼亚,对不起,我家的粮食自己都不够,没有你的份。

? 六十多艘船只依旧繁忙于世界各大产粮区的港口,用来应对当下的灾难。

他的老领导很忙,下面领导汇报上来的资料的和香江记者采访的材料看起来风牛马不相及也,似乎完全是两个国度,其中必定是出现了很大很严重的问题。

孰是孰非才是关键,政务院马上命令各个部门都派出工作组对记者们采访过的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五九年十月,调查结束,断粮已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那些经常被批的老支书,他们的公社里还有些粮食,细究原因,原来是他们太老实,产了多少粮食就报多少粮食,虽然被评为落后公社、落后村,但他们至少能熬过今年的冬天。

虚报产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恶果就是报得越多,征收也就不会少,荒年?在官员们的眼中是不存在的。

有了揭盖人,事情就隐瞒不下去,农村告急,城市也在告急,灾荒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笼罩在中华大地上,领导们也在积极想办法,缺口大得惊人,向老大哥求助是最高效的办法,只是老大哥的轻工业和农业并不发达,地主家也没余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