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穿过拦路的水泥墩,看到那两辆已经被拆了轮子,推到田边,头朝外屁股朝里的农用福田卡车,李乐笑了笑,这村子,真特么有意思。
过了军庄站,永定河大桥,李乐还在琢磨,鲁达给自己看的那个,有些“简陋”“朴实”,却又充满着热情和希望的“北峪村集体农庄生态旅游开发计划”。
什么“山村一日游”,“大棚采摘五毛一斤”,“抓走地鸡,钓野生鱼,洗温泉浴”,“现杀活羊”,“小猪赛跑”,“赶鸭子上架”,“看美景干农活,享美好人生!!!”
翻新厕所,平整道路,修缮房屋,农家小院儿房前屋后种草种花美化环境......
还有那口号式的用词,新亮点新高度,新思维新发展、新形势新模式,李乐心说,要是继续写,估计新农村就出来了。
虽然满篇都充满着战天斗地式的表决心的浮夸调调和略显粗糙的逻辑,但是,如果这些是出自03年,一个只有初中文化,五十多岁的村主任的笔下,就很让人惊奇了。
在全国的农村大部分都在琢磨怎么学习苏南,学习大邱庄、华西村、南街村,办工业搞企业,想着靠当第二产业农民发家致富的时候,鲁达却在琢磨,怎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自己庄子的地,土里扣钱。
“我们村不成啊,哪有那条件,那词儿怎么说来着?基因。我们村就没有这种基因。”
“干啥得讲个因地制宜不是?都学人家办工厂,那就都不是工厂,都是特例,顶多学学人家开放的理念和精神。”
“我看电视上的节目,什么阿尔卑斯山,普罗旺斯,北海道的,不都是农村?景色看着还没我们这儿好呢。”
“你是太学院的太学生,有文化,见多识广的,帮忙瞅瞅,有啥要改进的么?”
看着鲁达带着的求教、讨好、又有些不好意思的笑,和递过来的“计划书”,李乐问道,“那个什么佳宇的项目,有钱拿,有房住,还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不挺好?”
“可我们的地,没了啊。地还在,心里就有底气。那是个念想,是根儿。”
“可有人不这么想啊?”
“有人愿意当城里人的,就去当,没人拦着。考学的,出去闯荡的,不少了。可还在地上的人,就不如想着,试试看,能不能换个法子,让地里除了粮食,生出点别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