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领域,提高教学成绩始终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然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众多教育实践表明,如果老师想提高教学成绩,关键在于做到课堂高效,而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精简教学”。
“精简教学”并非是简单地减少教学内容,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精准施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摒弃繁琐、冗余的环节,聚焦核心知识和关键技能,以最优化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课件的使用。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课件无疑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它能够让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然而,一些教师却过分依赖课件,将备课的大量时间用于琢磨课件的颜色、字体等形式上的东西,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重点。在课堂上,学生虽然被精美的课件所吸引,但一节课下来,却难以回忆起重点内容,黑板上也是空空如也。
真正有效的课件,应当是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一般来说,15 页左右的课件就足以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的重难点上,例如,在讲解数学中的函数概念时,不必在课件中罗列过多复杂的图像和例子,而是集中精力把函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常见的应用场景讲透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核心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再来说说讲课时间的分配。通常,一节课 40 分钟,教师讲 20 分钟就已足够。在这 20 分钟里,教师需要精简课堂用语,精准地把握重点内容。比如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一篇文言文,对于文章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生平可以简要提及,而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则应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深入剖析。对于重要的部分,要像雕琢美玉一样,精雕细琢,讲细讲透;而对于那些相对次要的内容,则可以略讲或者不讲。
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他们会更加关注教师所突出的重点。剩下的 20 分钟,留给学生进行讨论、思考和练习。例如,在学习物理的浮力定律时,教师讲解完原理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浮力的应用实例,并通过实验来验证浮力定律。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提问环节在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知识点都要提问学生。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英语课堂上,对于基础语法知识,可以通过简单的选择题进行提问,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阅读理解中的推理判断题,则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采取分层提问的策略也是十分有效的。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能够增强他们自信心的问题;对于中等生,提问一些稍有难度、能够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对于优等生,则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能够拓展他们思维深度的问题。此外,对于考试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抽查,加深他们的记忆。比如在化学学科中,对于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次提问,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
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布置同样需要精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练习的题目必须精挑细选,具有代表性。教师要在选题上下功夫,选择那些能够涵盖重点知识点、体现解题思路和方法的题目,然后点拨做题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例如,在数学的几何证明题练习中,选择一道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找出解题的关键,让学生掌握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作业的布置也要围绕教学目标,难度适中且有针对性。过多的作业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比如在历史学科中,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小论文,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背诵大量的历史年代和人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默写内容的简化。在各个学科中,学生都需要记忆一定的知识,但如果要求学生将所有的课文、单词表等都默写出来,不仅不现实,还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学生的记忆能力有限,而且当前的考试正在逐渐从死记硬背向高阶思维的题目转型。
以语文诗词的学习为例,教师不必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默写每一首诗词,而是可以重点抽查那些容易出错或者能够体现诗词精髓的词句。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记忆,而不是单纯的机械背诵。这样,学生能够在减轻负担的同时,更好地体会文学的魅力。
总之,“精简教学”是一种能够实现课堂“四两拨千斤”效果的有效策略。通过压缩 PPT 篇幅、缩短讲课时间、减少提问数量、精简做题数量以及简化默写内容等一系列措施,教师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成绩的节节高升。
让我们每位教师都积极践行“精简教学”的理念,用心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将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学习,茁壮成长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