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八年
正月十六日
大朝会
尚书令谢云上奏,求开科取士。
自隋朝首创科举雏形,到唐开始成为取士标准后。
科考也是诸多学子的晋升之阶。
赵峥自主政以来,科举这玩意儿早就被他忘到脑后去了。
他习惯的方式还是,举荐后,他再进行面试。
这种方法其实很高效,这年头,知识还是大多掌握在氏族手中。
平民百姓想学习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别提更高深的一些知识。
科举从宋朝才算勉强趋于平民化,第一位科举出身的平民宰相,吕蒙正就是北宋才出现的。
可见此前的科举实际就是世家大族的政治游戏。
大唐的平民宰相马周,并非科举出身,算是常何举荐的。
就是那个玄武门守将常何。
不过,今天谢云提及这个科举,赵峥并不认为是他打算把科举玩儿成世家子弟进入朝堂的政治游戏。
“大王,如今三国遗民,日渐富庶,却无晋升之门,民间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必将生乱。臣请开科举,对蛮夷施以王化,一来可以让这些遗民自发学习我华夏语言文字,二来给予他们晋升的希望,想来就不会再生乱心。”
中书令王贞琳眼睛一亮,教化蛮夷好啊,必须支持!
他也上前一步:“臣附议,自开国以来,对三国遗民王化有所缺失,基层不得不任用三国遗民充斥六曹官吏,若不能书同文,则于后世大不利!”
侍中陈若琳也道:“臣请增加村塾,教以文字,为遗民开蒙,若有良材则举荐入县学!”
如今大燕,汉人都居住于城市,所以县小学汉人都是上的起的。
但是还有大量的三国遗民,他们的村落远离城镇,指望几岁的小孩儿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去县里上学,实在不合实际。
所以基层教育还是需要增加村这一环,村塾只需1名教师即可,只教蒙学内容,都不需要太多的学识。
百官见三省宰相都建议开科取士,教化蛮夷,给他们一个晋升的渠道。
他们也赶紧附议。
谢云见百官都支持,胆子也壮了许多,又道:“大王,此乃臣多日准备的条陈,请大王过目!”
“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