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萧衡提出的开荒政策本身出发点固然是极好的,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却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了。
而且,他也未能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以及惰性等特点,最终导致出现了当前略微尴尬地局面。
这件事情没过多久就在朝堂上传开了,众多大臣们听闻后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其中一些大臣认为,那些刁蛮的百姓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理应让他们多缴纳一些赋税,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努力开荒的积极性。
另一些大臣则主张必须确保地主阶层的利益得到保障,不能让佃农制度因为新的开荒政策而受到太大的冲击,切不可令这一群体感到心寒。
无论是支持增加赋税的观点,还是维护地主权益的说法,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个共同的看法——他们均觉得萧衡此次推行的开荒政策以失败告终!
特别是户部那些专门负责田亩管理以及征收赋税事务的官员,他们闹得最为凶,声音此起彼伏,吵得整个朝堂一片嘈杂。
坐在高位上的萧衡听着下面传来的各种争论声,脸色变得愈发阴沉难看,到最后这场朝会只能在不愉快的氛围中草草结束。
事实上,就连沈清歌心中也同样觉得很不是滋味儿。
毕竟大家一直以来都是鼓足了干劲想要把岭南建设得繁荣昌盛,但无奈她和萧衡皆非从事农业生产之人,终究还是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仅仅只是盲目地参照他人成功的政策,并不能保证完全适合本地情况直接套用,而是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因势利导。
不得不说,这算得上是他们抵达岭南之后,在政策实施方面所遭遇的首次重大挫折。
当即,两人的目光交汇在一起,仿佛心有灵犀一般,同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必须更深入地探究一番,找到阻碍开荒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源所在。
尽管目标一致,但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行动路径,各自朝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
萧衡身为决策者,还是选择了坐在桌案前,开始大量翻阅来自各地有关开荒以及田亩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
不仅如此,为了获取更多宝贵的信息和经验,他还特地向沈清歌借来了她空间里收藏的众多与农业相关的典籍,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
另一边,沈清歌则迅速组织起一支精干的小队,亲自带领着他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去倾听那些最底层老百姓们真正的需求。
只见沈清歌换下平日里的服饰,穿上一身素朴的麻布衣裳,扛起一把沉甸甸的锄头,宛如一个地道的农民般,领着苍宇等几个人直奔城郊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