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渡江战役:风卷残云定乾坤,

1949 年的春天,中国大地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如同一记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国民党妄图维持反动统治的幻想。国民党军队主力灰飞烟灭,国共两党实力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时,国民党虽表面上仍坐拥 204 万兵力,然而其中正规军仅 146 万,且如同散沙般分布在从遥远的新疆到东南沿海的台湾这广袤无垠的区域。他们战线漫长,兵力分散,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已全然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战略防御,恰似风中残烛,摇摇欲熄。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解放军在历经战火洗礼后愈发壮大,总兵力达到 358 万余人,野战军兵力亦有 218 万之众。部队装备得到显着改善,不仅拥有了更为先进的武器弹药,更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此时,人民解放军已牢牢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最后一道天堑,跨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已然成为历史赋予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使命。

然而,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与怂恿下,妄图作最后的垂死挣扎,炮制出“划江而治”的阴谋,妄图以长江为界,实现所谓的“南北朝”局面,借此赢得喘息之机,卷土重来。1949 年元旦,蒋介石发表虚伪的“求和”声明,试图以此蒙蔽民众、混淆视听。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后,表面上表示愿意以中共所提出的八项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可实际上,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谈判过程中,公然提出“划江而治”的无理要求,妄图将中国分裂为两个对立政权,这一无理主张遭到中共的坚决拒绝。

自 4 月 1 日起,国共两党在北平展开了和平谈判。中共以实现国家和平、人民幸福为出发点,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提出了一系列合情合理的方案。然而,国民党政府却始终心怀鬼胎,妄图在谈判桌上谋取私利,拖延时间。最终,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谈判彻底破裂。至此,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暴露无遗,中共中央毅然决定发起渡江作战,以武力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为了确保渡江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充分准备。在思想动员方面,毛泽东主席发表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文章犹如明灯,为全体解放军战士指明了方向,统一了思想认识。文章不仅对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进行了深刻剖析,有力地瓦解了敌军的士气,同时大力宣传平津战役中傅作义部队和平起义的光辉事迹,让更多国民党军认识到顺应历史潮流才是唯一出路。在这种强大的思想攻势下,国民党军起义投诚事件不断涌现。例如,南京大校场机场 431 电台和指挥塔台全体人员毅然起义,他们舍弃了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投身到光明的阵营中来;国民党海军海防第 2 舰队司令林遵深明大义,率 25 艘舰艇在南京东北笆斗山附近江面起义,为人民解放军增添了重要的水上力量。这些起义行动,不仅壮大了人民解放军的实力,更在国民党内部引发了强烈的震动,进一步动摇了其军心。

在群众动员工作上,各级党组织深入基层,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将革命的理念传递到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支前热情。以皖南沿江工委为例,他们积极组织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向群众深入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理念,让群众深刻理解支前工作对于解放全中国的重要意义。在宣传过程中,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向群众讲述国民党反动统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解放军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群众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解决渡江作战中船只严重不足的问题,解放军抽调了大批干部深入渔村码头。这些干部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耐心细致地向渔民们承诺,对于在渡江过程中毁坏的船只,将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赔偿;对于不幸伤亡的船工,政府将给予优厚的优抚待遇。渔民们被解放军的真诚所打动,他们深知解放军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战,于是纷纷主动献出自己赖以生存的渔船,甚至许多渔民还自愿担任船工,亲自驾驶船只,协助解放军渡江。正是这种军民一心的深厚情谊,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军事部署方面,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成立了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卓越将领组成的渡江战役总前委。这些将领们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运筹帷幄,制定了详细而周密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根据这一纲要,渡江部队被精心分为东、中、西 3 个突击集团,每个集团都肩负着特定的作战任务,各集团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了强大的作战合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1949 年 4 月 20 日晚 8 时,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幕布,笼罩着长江江面。中突击集团作为先锋,在谭震林的指挥下,由第三野战军第 7、第 9 兵团组成,从安徽裕溪口至枞阳段率先发起渡江作战。战士们登上简陋的木帆船,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向着长江南岸奋勇进发。江面上,波涛汹涌,敌人的炮火如雨点般倾泻而下,照亮了夜空。第 27 军 79 师 235 团 1 营 3 连 5 班所乘的船只,在枪林弹雨中一马当先,率先冲破重重阻碍,成功抵达长江南岸夏家湖一带,为后续部队开辟了宝贵的登陆点。

就在同一天上午 9 时左右,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无视解放军的严正警告,公然挑衅,强行逆江而上,妄图干扰解放军的渡江行动。这一野蛮行径激起了全体解放军战士的强烈愤慨,他们毫不畏惧,果断予以还击。顿时,江面上炮声轰鸣,硝烟弥漫。“紫石英”号军舰在猛烈的炮火攻击下,多处中弹受伤,最终被迫搁浅。然而,英国侵略者并未就此罢休,随后“伴侣”号、“伦敦”号和“黑天鹅”号等英舰气势汹汹地前来救援,同样遭到解放军的英勇抗击,均被击伤。此次炮战,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扞卫国家主权和尊严的坚定决心,共造成英军 111 人伤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4 月 21 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这一命令如同激昂的战歌,响彻大江南北。东、西突击集团闻令而动,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东突击集团由第三野战军第 8、第 10 兵团及苏北军区 3 个独立旅组成,在粟裕、张震的指挥下,从三江营至张黄港段奋勇渡江。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勇往直前,他们的身影在江面上穿梭,如同一群无畏的勇士。西突击集团由第二野战军第 3 兵团、第 4 兵团、第 5 兵团及中原军区部队一部组成,在刘伯承、邓小平的指挥下,从枞阳至望江段发起强攻。他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国民党军的防线,向着南岸挺进。

在渡江过程中,解放军战士们展现出了无比英勇无畏的精神,面对敌人的猛烈炮火,他们毫不退缩,奋勇向前。以第 23 军为例,在龙稍港附近渡江时,遭到国民党军军舰的疯狂阻击。国民党军的军舰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妄图阻止解放军渡江。然而,第 23 军的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拿起机枪、迫击炮,与敌人展开激烈对射。子弹在江面上穿梭,炮弹在军舰周围爆炸,溅起高高的水花。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沉着应对,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成功击退敌舰,随后顺利渡江,为后续作战打开了局面。

人民群众对渡江战役给予了巨大支持,在江苏靖江,14 岁的马毛姐,这位勇敢的小姑娘,在渡江战役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她多次往返长江,不顾敌人的炮火,用瘦弱的身躯奋力划动小船,运送解放军战士过江。在一次运送过程中,她的手臂不幸中弹,鲜血染红了衣袖,但她依然咬紧牙关,坚持战斗,直至完成任务。她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战士和群众,成为渡江战役中军民团结的光辉典范。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渡江战役共动员民工达 320 万人,征集船只 9400 余只。这些民工和船只,如同滚滚洪流,汇聚成了推动渡江战役胜利的强大力量。他们在后方为解放军提供物资保障、运输兵力,为战役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4 月 23 日,这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人民解放军如潮水般涌入南京,鲜艳的红旗高高插上总统府,那飘扬的红旗,宣告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彻底覆灭。南京,这座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城市,见证了国民党的腐朽与衰败,也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篇章,它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让每一位战士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也让全国人民坚信,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即将实现。

随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全国进军。第三野战军主力沿着宁沪铁路和宁杭公路,如猛虎下山般向上海方向进军。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民党军汤恩伯集团在这里集结了 20 万人的兵力,妄图凭借坚固的工事和复杂的地形,进行最后的顽抗。然而,解放军为了保护这座城市的设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采取了谨慎而周密的作战方针。在进攻过程中,第 27 军在进攻苏州河时,遇到了国民党军的顽强抵抗。国民党军凭借北岸的高楼大厦和桥头堡,构筑了坚固的防线,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了河面。解放军战士们多次进攻受阻,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冷静分析战场形势,通过迂回包抄、夜间突袭等灵活多变的战术,逐步突破了敌人的防线。经过激烈的战斗,5 月 27 日,上海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上海的解放,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对全国解放事业的有力推动,它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第二野战军主力一路南下,解放南昌,并于 5 月中旬顺利到达浙赣线,成功切断了国民党军南逃的退路。这一战略行动,如同在国民党军的背后插上了一把利刃,使其陷入了绝境。第四野战军一部在 5 月 16 日、17 日解放武汉三镇,白崇禧集团被迫仓皇南撤。至此,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防线全面崩溃,其残余势力如丧家之犬,四处逃窜。

至 1950 年 6 月,除西藏、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大陆基本获得解放。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扫除了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将革命的红旗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渡江战役历时 42 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这种看似简陋的工具为主要渡江手段,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运动战与攻坚城市的战术相结合的优势,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长期倚重的长江防线。此役,人民解放军共歼敌 43 万余人,不仅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还解放了苏南、皖南、浙江的广大地区,以及江西、湖北、福建三省的部分地区。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长江天险负隅顽抗的美梦,为人民解放军向东南、华南、西南地区的大进军奠定了坚实的胜利基础,大大加快了全国的解放进程,为新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场伟大的战役,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人民英勇奋斗、追求自由与解放的光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