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和项梁沉默着不说话,对于申包胥对于楚国的忠心两人是认可的,至于大秦,两人还是有些不大服气。
不管是年少的伍子胥还是大仇得报的伍子胥,对于申包胥的选择都没有说什么不好的,大家立场不同罢了。
至少对于两人而言还是有着很深的友谊。
【吴国越国之战,吴王阖闾伤重而亡之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伍子胥被吴王阖闾托福为辅国大臣,也算是位极人臣了。
付超继位两年之后,吴国越国再次大战,这一次越国大败,选择投降。
伍子胥认为应该一鼓作气直接消灭越国,可惜夫差并不是真想的,也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放弃了灭亡越国,让越王勾践活着,为之后留下了大大的隐患。
至于伍子胥与吴王夫差之间的亲密是远远不如和吴王阖闾的。
吴王夫差听信他人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直接赐死了伍子胥,赠剑让他自尽,尸体也没放过,直接丢进了钱塘江里。
伍子胥死前,要家人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城门上,他要看到吴国的灭亡。
后来越国攻破了吴国的都城,伍子胥也算是看到了吴国的灭亡。
伍子胥凄惨的一生,就连太史公也感叹:“非烈丈夫孰能致此”】
太史公本人。。。
伍子胥看着天幕上说着自己的下场,年少的伍子胥不安的看着父亲。
大仇得报的伍子胥则是看的淡然,至少自己还是很欣慰吴王阖闾对于自己的信任。
至于造反还是被杀,伍子胥心中对于夫差则是有了一些不好的印象。
吴王阖闾看着夫差的一系列操作,让越国攻破了吴国的都城,觉得有必要好好教训儿子一顿了。
伍奢看着儿子最后的结局,震惊不已,想起父子三人的结局,一时之间悲从中来。
后面的皇帝很多也是能明白夫差为什么要选择放过了越王勾践。
即使是作为皇帝也不是想杀谁就杀谁的,有的人留下来比杀了更有价值。
以当时夫差的胜利,吴国和越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处于局中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越王构建卧薪尝胆完成反杀。
这样的例子也给了后来人斩草除根的借口,不然再来一个这样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来反杀、取而代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