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朝廷应对

“其实这个时候还不是完全没有挽回的机会,”有人分析的头头是道,“反正起兵的也才八百人,而且起兵的原因就是想回家乡,朝廷完全可以妥善应对,把这一次动乱安抚下来嘛。”

此人周围的不少人都好奇地看过来,想要听听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也有人对此直接表示了赞同:“确实,这和那些个起兵不太一样,那些起义是活不下去了,真的没办法了,但是这一次,庞勋这些人……他们就是想要回乡,亲人朋友也都在徐州,而且他们人数也并不算多……”

和之前的那一场起义,裘甫起义相比,确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裘甫那些人,是真的活不下去了,所以才选择了这一条路;而活不下去的人,面对朝廷的种种招揽,其实是并不太愿意接受的——他们又不相信朝廷,而且既然已经选择了起义,那就是选择了和朝廷打到底了。

但是桂林的这些戍卒,他们的起义原因是想要回乡。

说句实在话,这确实是那个崔彦曾做事儿有毛病,你就按照约定三年一换能怎么着?

或者,在这八百名戍卒同意又戍守三年之后,六年了,你就让他们回乡又能怎么着?

哦,你堂堂一个节度使,还是徐泗观察使,你就不能自己看一看当时军中的情况究竟怎么样吗?你就不能自己看一看军中的军费到底够不够,能不能让这些戍守的士卒回乡?

怎么,你的那几个部下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是吧?

那你还当什么节度使,当什么观察使?

你是节度使还是你的那几个部下是节度使???

他们说没钱,说让这些士卒在远离家乡的桂林再戍守一年,你就同意了?

况且,崔彦曾的这几个亲信部下,在军中的风评看起来也从来不好——残暴贪婪,军中想必是人人皆有怨言。

那么,崔彦曾这个节度使又是怎么当的,怎么选人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