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黄金岁月

且隋 玄武季 2461 字 2个月前

接下来的活,就是扬场了。

男人们,用木锹铲起麦子,顶着风扬起。女人们,端着簸箕,一簸箕一簸箕的顺着风轻轻抖动落下。

成熟饱满的麦粒儿重些,会落在原地。而瘪麦子和麦衣轻些,则被风吹远。

每一个干净的麦堆旁,就会有两个拿着老扫帚的把式,有节奏的将麦堆上较重的麦穗和麦秸轻轻抚扫下去……

一个个青黄灿灿的麦堆,越来越大,

小主,

粟末地的人们,嘴巴也张得越来越大,笑容也越来越多。

阿布在麦场上,几乎是最忙的人。

一会儿,指导如何将卖场铺得不薄不厚,让牛能拉得动碾得干净效率高。

一会儿,又要和贾农商量麦草安全储存的事。

一会儿,看着扬场的样子,又叫过申徒石和贾农,看能不能做出早在汉代大中国就已经发明的扇车。

一会儿,……

扇车,可是现代化农业机械普及以前,在大中国农村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种农具。

这玩意,欧洲直到1400多年后才能出现。

唉,好东西,需要推广,也需要举一反三,升级创造啊!

很快,就遇到一个大问题。

什么问题?

粮食太多了。

原先,根据贾农的推算,两千亩麦田,按照中原麦子的丰产状况,就能收六千石。

那是按照一亩三石的产量算的。

可是,根据现在在卖场里按斗装麻袋的情况看,这产量明显超出众人的预料。

阿布的前世,东北的小麦亩产并不是全国最高的,最高的能达到一千六百斤以上。

但是,那也能达到平均亩产八百到一千两百斤之间。换算成这一世的产量,也就是每亩六石到十石。

这一世,虽然没有特高产麦种和农药化肥的保驾护航,但是阿布挑选的麦种,也在当时能找到的麦种当中是最好的。

跨时代的浸种技术,保证了出苗率。

特地选取的土壤,是全球最好的黑土地,这可是原生态、肥力正在最大值、还没被各种农药化肥摧残过的土壤。

再加上可能受阿布穿越后自带的主角光环,影响了大东北的短时气候,几乎是风调雨顺。

时代一流的灌溉技术,超高强度的防护措施……

不高产,说不过去。

最后,所有麦子称重过后一算,亩产竟然达到了五石。

一万石,足足比预计的多出四千石。

五斗为一斛,十斗为一石,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

五石,足足六百斤!

两千亩小麦,一万石,一百二十万斤。

大隋,一顷地是一百亩土地。

两千亩,就是粟末族已经开垦了黑土地二十顷。

阿布看过一份搜影获得的情报资料,是去年大隋的各项基本统计数据。

去年,大隋全国登记在册的户数,高达九百零一万四千户,人口有五千一百二十万,农田面积达到了六千万顷,全国粟米年产量一百二十亿石。

在此基础上,大隋岁入粟米二千四百万石,绢帛二百三十万匹,麻布三百万端,丝绵二百五十万屯,麻丝一千八百万斤。

阿布的农场,第一期开垦农田三千五百亩,相当于大隋总田亩的0.006%还不到。

阿布的麦收,第一期种植小麦两千亩,得小麦一万石,相当于大隋年粟米总产量的0.00008%有余。

按照田亩和总产量计算,大隋去年每亩平均产粟米为两石。

两石,五石,二点五倍!

这就是在这个时代,黑土地和黄土、褐土、白土之间的肥沃度造成的差距。

黑土战略!!!

再说说口粮的问题。

这个时代,因为大多数人从事的基本上是体力劳动,副食相当匮乏,因此主食需求很大。

和平年代,大隋的平民要保证温饱,一个丁男一年约要吃掉六百斤粮食,也就是五石左右。

丁男常占每户三成,老人、小孩、妇女的食量,平均是丁男的六成。

一万人口的食量,就相当于七千个丁男,则大约需要粟米三万五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