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禅观与净土 妙音0 4460 字 3个月前

第二个,当我们的导向已经错误的时候——我们现在很清楚看到,我们生命的导向是往娑婆世界在主导的时候,我们应该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如何来改变这个趋势?这两段都是讲修行的理论。

第三个,就实修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一种往生的力量,透过这个往生力量的建立,把所有的阿弥陀佛的佛号导归净土?这第三个,这是我们的正宗分。

第四个,我们把前面的整个观念做一个总结,结示劝修,以一个偈颂做总结。

甲一、生命的主导

我们先看第一段。所有净土宗的人,都要先知道一件事情: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就是我们生命临终的时候,有哪些因素是在主导着我们。

天台宗把生命的缘起分成三种概念。天台智者大师,他那个判教,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判教里面就把它判成三种缘起。

三种缘起

一、业感缘起

我们一个人的人生,为什么他会快乐,为什么他会痛苦?为什么有些人死了以后能够做人,有些人要到三恶道去呢?第一个概念,就是业力不可思议,“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学习佛法第一个概念,就是人生是由业力来主导的。

业感缘起的思想,是我们刚学佛时候的第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它的缺点,会创造一种对立的思考。如果你老是活在业力,你什么东西都是用业力思考,在你的人生当中,你的念想就是善业、恶业,然后就没有了。你根本没有空性的思考,没有心性的思考,只有业力的思考,那么,你这种人容易落入两种极端:

第一个,对生命过度地乐观。比方说人天种性。你既然“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那我来生想快乐,离苦得乐,我当然是多多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多修善业。这是第一种人。

这种人当然就不知道怕。他为什么做义工呢?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念想,就是观想来生美好的愿景。比方说财富,比方说名利,比方说甜蜜的眷属等等,人天种性。他看到了人生的蜂蜜,没有看到人生后面的刀锋。这是第一种人。所以业感缘起,第一个,对人生过度地乐观。

第二个,声闻人,对人生过度地悲观。既然“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诸位知道,业力的东西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造善你也不是一直造善,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他变成一种思考,叫作灭色取空。

声闻人在业感缘起会体验一个道理,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用无常这两个字的概念来看遍人生,他觉得人生都是暂时的,都没有价值,“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他把所有的生命的希望寄托到哪里呢?“寂灭为乐。”他认为,只要是有为的生命,你就要付出代价,因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悲哀的,都是不幸的。人生的快乐只有一种情况,让生命现象消失掉,让寂灭的现象现前,这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思想也太过极端,过度地悲观,否定了所有生命的价值,否定了一切有为诸法。

所以,业感缘起的好处,会让一个人谨言慎行,注意业力不可思议。但它的缺点,容易落入乐观跟悲观这两种的思考。

举一个例子,业感缘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目犍连尊者的灭度。目犍连尊者我们都知道,佛陀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以过去的业力看到了执杖外道朝他那个地方走过来。当然,阿罗汉不想要惹事生非。以他的神通力,这些外道算什么呢!目犍连尊者可以一手把须弥山给擎起来,把须弥山拿起来!但是作为阿罗汉,他就是无诤三昧,他就是不想跟众生有这种纠纷。所以他就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继续打坐。

但是没多久,执杖外道又到他打坐的地方去了,他又用神通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如是第三次,执杖外道还是出现,他就知道业力不可思议,闪不过了,所以他没再离开,就被执杖外道打死了。在《阿含经》上说,目犍连尊者是被打成肉酱啊,是阿难尊者用衣服把他的肉包起来,到佛前,他才用神通力把他的肉结合起来,向佛陀礼拜以后再入灭。为什么?因为神通难抵业力。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释迦族的灭亡。诸位!“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佛陀,贵为佛陀,他保护不了他的家族啊。释迦族的灭亡是,琉璃王派了大军要去灭释迦族,佛陀在路上经过三次的阻碍,都没有成功,结果释迦族整个家族被灭掉,一个都没有留下。那整个恒河啊,杀到血流成河,都是红色的。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救起了五百个壮丁,希望能够留个释迦种。结果杀完以后,救起来的这五百个壮丁也变成血水。为什么?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不可改变。

业感缘起的公案,在《阿含经》处处皆是,强调业力不可思议,而且他这个业感缘起是不可改变的。所以你看声闻戒里面,很多的业造了以后是不通忏悔的,不可以忏悔的,因为它的来源就是业感缘起。

所以我们了解人生的第一件事情:业力深深地主导我们的快乐,主导我们的痛苦,主导我们的来生。这是第一个概念。当然这种概念不圆满。

二、赖耶缘起

我们再往下看。第二个,赖耶缘起,叫作万法唯识。当我们从业力的思考提升到大乘佛法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会知道,其实业力是没有自性的,业性本空,因为心能造业,心能转业。就是说,其实业力是保存在内心的深处,这个很重要,他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什么叫业力?它就是第八识的种子嘛。

那么这个地方就给我们一个希望了。既然业力是以种子的情况摄持在内心当中,那么第八识怎么样?它受熏。也就是说,你第六意识的思想很重要。你本来业障很重,但是你学经典以后,你开始培养一个美好的思想。比方说富贵从布施中求,你本来是贫穷的业很重,但是你开始学习施舍,用布施的心来转悭贪的业;比方说我们过去生因为瞋心重,所以造成丑陋的果,丑陋的业很重,业力一直在释放,但是我们今生修慈悲观,庄严从慈悲中求。这个时候,你的思想会改变你的业力。为什么?因为第八识是受前七转识的熏习。

所以我们看,“唯识所现,唯识所变”。第八识在释放业力的时候,第一个识是“唯识所现”,这个识是第八识,就是业力;第二个,“唯识所变”,这个识就是前六识。前六识当然主要就是前五识的感受还有第六意识的想象。当然,想象是关键,就是你培养一个美好的想象,会改变你的业力。

我们这样讲,从唯识的角度是这样看的。假设你活八十岁,前面四十岁不能怪你,不能怪今生的你。因为前面的四十岁,你的思想没有成熟,你前生业力的主导成分很大。就是前面四十岁你所现出来的身口意跟你今生没有很大的关系,跟前生有关系。但是四十岁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已经活动四十年了,某种程度,你今生的思想的因缘已经放进去了。所以,一个人年纪稍微大一点,可以看出你今生的思想有一点轮廓了。就是,一个人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大概也看到你过去的业力,但是这个业力的成分就不高了,主要看到你今生的思想,因为它受熏。

举一个例子,《了凡四训》,这是最简单的例子。你要是业感缘起,“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袁了凡先生,他让人家算命:他本来是没有儿子,第一个没有儿子;第二个,活到五十几岁,短命。但是他开始修他的思想。他觉得他这个人刻薄、孤僻,所以他开始修慈悲、包容,后来他改变了。他生了两个儿子,自己也活到八十几岁。所以,业力不可思议,其实你的思想更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从一种业感缘起慢慢地提升到——哦,原来万法唯识。生命,其实业力是一个次要因素。

以净土宗来说,这个很重要啊!你如果相信业感缘起,你就不会往生了,那就没有什么带业往生的概念。净土宗的带业往生,为什么生死业可以带走?你一定要建立万法唯识,你一定要有大乘思想,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就是我们可以透过思想的转变来引导业力,这是第二个概念,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思想的转变,我们到后面会广泛地应用。

所以我们到现在已经知道两件事情了,人生是由业力跟思想的结合,包括平时,包括临终。当然,思想是主导者,业力是被动的。

三、真如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