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西方思想及宗教简史三十七!

凿壁窥光 江枫客栈 2206 字 1个月前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使节。

暂停期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明成祖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同年七月,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闻讯后即位,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采取措施减轻民困,对外进行战略收缩。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的即位诏书中,明仁宗宣布停止下西洋。《明史》称,郑和是在返航后方才得知成祖去世,本次出航也是《明史》记载的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另说郑和未及成行,成祖即已去世,郑和的使命被改交他人。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明军镇守南京。[99]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磨斯、锡兰山、古里、满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门答剌、剌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二十国及旧港宣慰司,(据《天方至圣实录》等书,七月二十七日(8月15日),宣宗还曾就制造舟船等事下诏。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获悉满剌加国王欲亲自前来朝贡、但被暹罗阻碍,故令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敕谕,要求暹罗与邻为善。二月二十六日(4月8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一说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上述就是,我们在《明史》和相关民间史料上整理出来郑和下西洋编年史,这些编年史的内容存在很多可疑之处,现在我们解开这段历史真相。

航海是一件非常专业的艰难任务,朱棣为什么让郑和等宦官去负责此项任务?只能认为下南洋的航海任务是高度保密的任务。对于朱棣而言,他已经承认朱允炆死了,因此他不能让外人知道明朝下西洋的任务是要找朱允炆,为了保密朱棣只能让他的亲信去办,而朱棣最信任的人就是他身边的太监。

对于编写《明史》的后台老板共济会而言,郑和下西洋之前,朱元璋确实发现了朱允炆及其明朝逃跑海外的一些消息和证据,同时郑和下西洋肯定也获得了朱允炆出逃海外的情报和线索,否则郑和船队不可能每次出海航行都需要耗费三到六年时间,而且前后七次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在明朝国内及海外影响很多,明朝正史和民间野史都有记载,郑和船队曾经驻扎和经过的海外港口城市也有历史记录。因此这些编造《明史》的人,为了编造故事的真实感,他们保留了郑和下西洋在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大概真实,但是时间是否精确可靠?地点是否全面真实?事件内容是否真实?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做认真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