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宣传机器

岭南大学为三年制,开设的科目有“格物”.“术学”.“国学”.“化工”.“历史”.“哲学”.等,集中了大夏最顶尖的教学资源,宋应星.伽利略.笛卡尔.维维亚尼都在这里担任客座教授,每月专门会抽出几天过来教学。

而像匠部的那些大拿,比如杭天白.王力柱等科研巨匠,则在各大机械加工制造学院,也就是俗称的“技校”里挂职,除此之外,浔州府还设有“医学院”一座,专门培养医学人才,像柳济文等天医司大夫,便常来这里讲课。

按照徐晋的想法,未来还将需要成立地质勘探学院以及农学院等等,不过这事得一步一步来,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储备,再一个搞教育尤其是搞高校还是很烧钱的,光岭南大学每年的科研经费就不是小数目。

而大夏目前的主要精力还在军事上,财政收入的七成以上都花给了军费,唯有先统一中华,让大环境稳定下来,然后继续从海外获取源源不断的资源,才能有余力向教育上倾注大量资金。

而在大夏这里,像大学.技校以及各种学院,原则上并没有上下之分,只不过有的是教理论知识,而有的则是应用知识,无论如何,能考上这些高校并顺利毕业的学子,都是该专业的优秀人才。

岭南大学于崇祯十二年,也就是去年的六月份成立,那时,招生的消息一经发出,云贵.两广.川闽.湖广的有识之士蜂拥而至,其中一半是各府学毕业的士子,原本在大夏的教育系统里面,府学就基本到头了,而这一下,他们又有了新的提升机会。

另一半参加报考的则是那些传统儒生,这些人学的大多都是四书五经,尽管后来对格物.算数等途进行过恶补,但其知识体系在与府学毕业者竞争时并不占优势。

总而言之,七月份参加考试的考生足有近五千人,然后最终被录取者不过三百出头,可见其难度之高,在外界百姓眼里,能考上这所大学的学子那都是文曲星下凡,未来不是当先生就是做老爷的。

边学林自小聪颖好学,成绩非常优异,他被录取后便兴冲冲将将喜讯传给父亲,边父本穷苦出身,早年不吃不喝也要供儿子读私塾,如今儿子竟然这么争气,这让他欣喜若狂,二话不说便奖了儿子一辆最时髦的自行车。

尽管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依旧是平民的身份,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完全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的,甚至官民各企业都会抢着出高薪招募,这无疑是一个可以跨越阶层的机会,而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选择再参加科举从仕,其竞争力肯定要比那些没上过大学的强很多。

这一日,边学林骑着心爱的自行车一路飞驰,到了下午便进入了广州城,这便是作为本地人的好处,学校离他的家不过一日路程,有了这个交通工具又缩减了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