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联关系破裂后,我们失去了这些雷达的供应渠道。
为了给自主研发的J-8战斗机配备雷达,使其具备夜间作战能力,三机部将仿制改进任务交给了3607研究所。
然而,由于我国电子工业基础薄弱,加上3607所的研发力量有限,“204”火控雷达的研发过程异常艰难。实际上,这款雷达在我眼中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204”雷达采用的是性能较差的单脉冲体制和卡塞格伦天线设计,不仅探测距离短,可维护性也很差,经常出现误报或漏报,几乎无法正常使用。
直到1979年才勉强完成定型验收,而此时距离J-8于1969年首飞已过去整整十年。
因此,原本计划作为全天候战斗机的J-8,最终只能作为一款昼间战斗机勉强通过验收。
尽管“204”项目遇到了不少挑战,但为了支持系统内部的合作单位,在“J-8II”于1980年9月获得国家批准并启动研发之时,“204”的改进版——“208”雷达的研发任务交给了3607研究所。
与此同时,四机部的4780厂,即后来着名的彩电制造商“长虹”,也加入了生产行列。
然而,“208”雷达的研发并不顺利,导致配备该雷达的某型号“J-8II”战机在网络上备受争议。
此时,4014研究所,尽管以前因其专长于大型远程预警雷达而未参与机载雷达的竞争,却已经开始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初步进展。
这项工作的领头人是苏晨的另一位导师唐建军,他的得力助手则是魏传雄。
由于3607研究所在“204”和“208”项目上的表现不佳,空军用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促使航空部门对四机部开放了竞争机会,使得4014研究所能够进入机载雷达领域,并迅速崭露头角。
在苏晨的前生记忆中,4014研究所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空军的各种机型上,几乎主导了国内机载雷达市场,并在国际上取得了显着成就。
唐建军院士还培养了一位名叫林幼全的学生,他推动了国产机载雷达的技术革新,使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林幼全与苏晨同年出生,今年刚刚考入宁都航空航天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唐建军、魏传雄和林幼全是推动国产机载雷达发展的三位重要人物,他们合着的《机载雷达技术》成为该领域的权威着作。
“十号”工程即将启动,这让苏晨深感振奋。“J-10”战斗机在夏国军事装备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夏国首款自主研发、符合国际标准的第三代战斗机,标志着夏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实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也为后续的“J-20”等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六分半堂
从1982年的初步讨论到1984年的正式立项,再到1998年的首次飞行和2003年的最终定型,“J-10”经历了长达21年的艰难发展过程。
作为一位了解历史的人,苏晨思考着如何能够帮助减少“J-10”研发过程中的一些困难。
哪怕早一天也好,只要“J-10”能早一天翱翔天际,就能早一天守护祖国的蓝天。
然而,“十号”工程极其复杂,面临无数挑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处理。
据他了解,“J-10”使用的新技术比例达到了六成,远超通常新机型不超过三成的比例,这证明了谢志忠的确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