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皇后娘娘,这件事情的确非常蹊跷,太子殿下一向仁厚,从来不愿与人为敌,到底是谁向他下的毒手,微臣实在不敢妄下断言。
南知夏:长孙大人,现在可否有孙思邈的消息?
长孙无忌:还没有
南知夏:你们先退下吧,本宫会在这里照顾太子的。
其他大臣无奈,只能离开东宫,虽然他们都不放心皇后,担心皇后会对太子做出一些过分的事情,可是他们在这里也无济于事,只能乖乖地离开。南知夏看着离开的大臣,心里非常难受,她能感觉到这些大臣已经开始怀疑她了。她是一心想帮自己的儿子得到太子之位,即便想要杀死李忠,那也不是现在呀!但无论如何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而且现在朝中的人都在看着她呢。这几天南知夏感觉度日如年,她每天都会去东宫照顾李忠,亲自喂汤药,这样的表现得到了李治的认可,也让朝中很多大臣非常迷惑。他们原本认为太子李忠中毒的事情一定与皇后有关,看看她之前的手段就不难想象,可是看到皇后无微不至地照顾李忠,倒真的让很多人感觉冤枉了皇后。皇后这一段时间的表现朕都看在眼里,难道你们这些人怀疑朕的判断力,况且皇后她还劝朕先不要查是谁下毒,先救治太子最重要。可是这帮大臣怎么能这么无知呢?难道他们的眼睛都瞎了吗?李治听了那个臣子的话之后,立刻下旨将那人革职发配到边疆去了。长孙无忌见到这样的结果,心里自然很清楚,而且也很同情那位大臣。但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即便事情真的是皇后做的,他们也不能现在提出了,况且还没有查到任何证据。这样贸然站出来指正皇后,李治不杀他已经很庆幸了。长孙无忌当然也不会闲着,太子的事情事关重大,如果等李义府找到孙思邈回来之后,再查这件案子那就晚了,李义府是什么人长孙无忌很清楚。所以长孙无忌早就派人暗中寻找太子被害的证据,可是让人奇怪的是,根本没有一点线索。这样的结果让长孙无忌心里很不安,因为习惯了控制整个局势的他,现在面临失控的局面,当然心里没了底。
南知夏:皇上,出什么事了吗?
李治心情复杂地看了看南知夏,说实话,一开始他也怀疑过南知夏,可是见到南知夏这样细心地照顾太子,李治才放弃那样的想法。那些大臣实在太过分了,事情还没查清楚,怎么能乱说话?皇上,这件事情不能怪那位大臣,如果臣妾站在他的角度,恐怕也会这样说的。不过,那人也着实可气,现在事情还没弄清楚就冲动地乱说话,惹得皇上不开心。
李治:知夏,你总是这么通情达理。如果那帮大臣都像你这样通情达理,朕也就不用这样费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南知夏:皇上,这已经是第五天了,孙思邈的事情有消息了吗?如果再拖下去,恐怕太子他……
李治:知夏,这件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李义府真是一位能臣啊,早上他已经传来消息,说找到了孙思邈的踪迹,大概明天就有准确的消息了,或者已经动身来长安了。
南知夏:皇上,您先休息一下吧!太子这里有知夏就可以了。
李治:好,你也不要太辛苦了。忠儿的事情虽然棘手,但你也要注意身体。
看着李治离开,南知夏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悲伤。这么多年过去了,南知夏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忘记那个温文尔雅,同时带着一丝霸气的男人。但想到当初在皇宫相遇谈心的情景,让南知夏的心依旧隐隐作痛。可是她必须控制自己,因为这样的感觉快要让她崩溃了。李治对南知夏来说并不是不好,可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有一个强大的男人做后盾会更幸福。如果李治够强大,南知夏也不必每天算计如何对付朝中的那些大臣了,她也可以像萧淑妃和王皇后那样做一个小女人,那样岂不是更好!李治说得没错,第二天南知夏就得到李义府的消息,孙思邈已经跟他动身向长安出发了,但最快也要十五天才能到达长安。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南知夏的心才稍微安定下来,至少李忠的毒被解除之后再出什么事情,也怪不到自己头上了,最重要的是不能影响自己的儿子。十几天的时间过得非常快,当南知夏见到跪在下面的孙思邈时,她的心总算是放下了。在她的眼里,孙思邈是一个瘦弱不堪的中年人,表面看起来,比李治更加文弱,可是她不知道孙思邈的性格如何,是不是和李治一样。但不管怎样,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孙思邈身上了。这个时候李治还在上朝,根本没时间赶过来,所以南知夏就自己做了主。
南知夏:劳烦神医了,忠儿的毒已经有扩散的迹象了,还请神医速速为他解毒吧!
孙思邈:草民谨遵皇后懿旨。
孙思邈认真地为李忠诊治。他的神情非常专注,就像是面对一件珍宝一样,左看看,右看看,接着眉头微皱,然后又舒展开。孙思邈为李忠检查完之后,看到皇后娘娘黯然神伤的样子,不禁一愣,但很快就明白了,他没想到真实的皇后和传说中的皇后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人。皇后这么爱护皇上的孩子,即便不是自己生的儿子中毒了,依然这样伤心,怎么可能像传说中的那个样子。
孙思邈:皇后娘娘,您不必太担心了,太子殿下中的毒虽然难解,但也不是没有办法。
南知夏:那就请神医快给太子解毒吧。
孙思邈:草民先开一副解药,然后为太子施针解毒。施针之后,只要太子按时服药,便可康复。
孙思邈开完药之后,开始给李忠施针。南知夏一直在一旁陪伴着,充分地表现了她母仪天下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