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气候与粮食5

独孤伽罗的话让众人听得一阵大笑。

“鹰酱不救火吗?按理说他们那么先进,应该能扑灭大火吧?”

杨坚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以后世的科技水平怎么能让这样的火烧几个月。

“我想如果是华夏发生火灾,肯定能很快扑灭。”

高颎想到之前天幕播放过华夏子弟兵救灾的画面,那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他最难忘的一幕。

“咱们后世肯定可以,但鹰酱家就难说了。那么多流浪汉都没人管,他们哪会去管普通人的死活。”

独孤伽罗不屑的说道。

“或许他们习惯了吧,你看连续几年都发生大火,多烧几次也就没东西可烧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坚乐呵呵的看着天幕上的大火,并不为自己的幸灾乐祸有什么愧疚感。

天幕继续播放。

“从气候和宜居性来说,华夏和西方传统发达国家完全相反。”

“温度越高。华夏实际上就越湿润。也就拥有更多适宜人类居住的土地。”

“我们的初中地理上学过400毫米的降水线实际上就是华夏农耕的分界线。只要降雨量低于这个数,那必定是农作物欠收和饥荒。”

“哪怕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也至少要有300毫米降水量才能保住自己的牧草。”

“气象研究表明平均气温每下降一度,华夏的年均降水量平均要减少100毫米。”

“在南方地区降水量如果减少100毫米,粮食产量就会减少一成。但如果北方降水量减少100毫米,会直接决定地里的粮食会不会绝收。”

“如果温度真的降一度。那就意味着长城需要向南移动400公里。因为这里离牧民都养不活,农耕文明更是没法扎根。”

“这就解释了秦长城为什么和明长城修建的位置差了那么多?因为两个时代的气候完全不同。”

“随着第四次小冰河时期的结束,我们现在有幸正处于第四次气温大上升的周期。”

“根据气象学家《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这篇学术论文中的结论所看。”

“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蒸发量加大,更为充沛的水汽会被强劲的季风带到中原,而印度洋的水汽也会被带到吐蕃和西域。”

“华夏广袤的西北地区的干旱情况会被迅速扭转。并且会在两三代的人的时间里就会完成从干热向湿暖的这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