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科场内外

月明秋水 用户39256703 2194 字 11天前

如果从我生父的角度来说,他是不是知晓某些内情呢?

那些学政、主考官什么的,就算有一部分人是外地来的,只是,到了省城之后,少不了要跟巡抚打交道吧?这样一来,凭着自己跟巡抚的交情,我生父自然就要打听一下徐海韬的情况了。要说阅卷,自然是密封着的,只是,阅完之后,要确定等级、名次什么的,自然就要拆开来,看一下考生的名字了。要不然,榜上的那些名字,又从何而来呢?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阅卷之后,一些头面人物,是知晓内情的。特别是,在某些名次上,相关人员还得聚集在一起,再协商、斟酌一番,一致通过之后,才决定放榜。

这一切,未必就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和臆想。

毕竟,这些人中举之后,还要到京城里去,参加次年的殿试。不妨试想一下,到了京城,这些举人要是再闹出什么事情来,除了自身倒霉,当时的学政、主考官什么的,也要受到牵连的。因此,放榜之前的把关,也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要格外慎重的。

在一般人看来,巡抚所管的,只要是民事方面,对于科考,似乎不甚关注。其实,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那些风险,学政和主考官,也是要征询一下巡抚的意见的。毕竟,对于本省籍的考生,巡抚还是较为熟悉的。就算是不太熟悉,他也可以命令手下,调阅一下这些考生的档案。因此,放榜之前的这些事情,不会那么简单的。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几件轶事,其一就是,某一年殿试,单从文章的角度,一位文姓考生当独占鳌头。然而,写榜之时,老佛爷开口了,当年,文天祥中了状元,结果呢,南宋很快就灭亡了。因此,这名次嘛,还得再斟酌一番。那些阅卷者揣测一番之后,不敢拂逆老佛爷的意思,就把那位文姓考生弄成榜眼还是探花去了。反正,由于有“前车之覆”,姓文的考生,不管你水平有多高,都是不能再当状元的了。

另有一件轶事,说是某个考生叫万名琼什么的,要放榜之际,有人就开始唱名了,圣上一听之下,皱起了眉头:万民穷?这,这不是在讥讽朕治理无方吗?

于是,这位考生的名次,直线往下掉。

对于这样的一件事情,我们这些局外人,又该说些什么呢?

在南方,“琼”的读音,更接近于“勤”;然而,在北方官话之中,却是和“穷苦”的“穷”一样了。那位考生,文章本身没问题,却栽在姓名上,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这两个小故事,仔细想来,其实倒不怎么严重:因为,这两名考生,只是没能获得较好的名次,单从科考的角度,也还是出人头地,得遂所愿了。这样的一些故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无伤大雅吧?

然而,如果某为考生,他的科考文章,出现了某些问题,那又如何呢?这样的一件事情,才是相关各方最为头疼的事情了。

某位考生,文章不错,只是,如果无意之中触犯了时代的某些忌讳,那么,他还能够榜上有名吗?

从考官的角度来说,如果文章水平高,理应上榜。只是,万一以后追查起来,上峰见到这样的文章,岂不要说当时的主考人员失职渎职了?此外,如果再“有幸”,这位考生到了京城,殿试上再写出类似的文章来,那又如何呢?龙颜大怒之余,当年的主考人员被一锅端,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吧?上面的理由,就是,你们这些人,白吃饭的吗,怎么把这样的考生送到京城里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因此,为慎重起见,这样的考生,多半就过不了本省这一关。

我的生父赵仲儒,对于徐海韬的情况,一直都有点语焉不详的。

到了这种时候,可不能再那么天真、幼稚了。

以我生父的名望地位,他对内情有所了解,应该不足为奇吧?要不然,那一句叫我去跟巡抚的侄儿见一面的话语,又从何说起呢?

不难想象,这一次,徐海韬的前景,似乎并不乐观?这样一来,对于他,我生父不抱什么希望了,就想着让我“另择高枝”?

只是,如果只是寂寂无名,生父甚至都不会去打听相关的情况吧?因此,极有可能就是这样的:单从文章的角度,徐海韬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在行文之中,出现了某些问题,于是,就有可能被刷下来。原本,我生父也想着要力争一下的,只是,官场中人,更为看中的,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帽。因此,力争无果之后,我生父“退而求其次”,就想起另外的道路来了。那巡抚的侄儿,自然是他所心仪的了。至少,这种人不会像徐海韬那样,只是一介草民。

还有,徐海韬目前的行迹,也令人不安啊!

从人之常情来看,中举与否,都不会影响到他来见我一面吧?

既然他迟迟不曾露面,自然就是有着某种想法的了。

其实,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吧?当初所定下的,不是五年之约吗?这一次不行,不是还有下一次吗?如此说来,徐海韬内心真实的想法,至今为止,一直都是一个谜团……